发布网友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不能说是改名,
品牌知名度:“诸葛亮”与“襄阳”旗鼓相当
襄阳之名自古以来就为人们熟知。如诸葛亮在襄阳城外古隆中寓居10年,“三顾茅庐”、“隆中对”就产生于此,《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1回发生在襄阳。
后的襄樊因诸葛亮而更加出名,但襄樊却不需要在“诸葛亮”身上吊死。
襄阳市(襄樊)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早在60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襄阳市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北为樊城。樊城始于西周,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筑城于汉初,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
襄阳市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华夏第一古城池至今保存完好。自古就是商贾云集和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汇合地。先后演绎过卞和献玉、司马荐贤、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李自成称王等重大历史事件。
从汉朝开始,襄阳便在中国的历史和文人的辞章里显山露水。宋玉、杜审言、孟浩然、皮日休、张继、李白、杜甫、米芾等历代文人名士留下诗篇书画,也使襄阳之名闻名遐迩,最为著名的当属杜甫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001年金秋时节,央视主持人周涛在襄樊主持诸葛亮文化节时,频频将“襄樊”说成“襄阳”,足见“襄阳”的影响力之深,由此在《人民日报》上引出一场更名论战。
城市定位决定了“诸葛亮”不如“襄阳”???
襄阳市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北为樊城,1952年,取两城“首字”设襄樊市。
改革开放前,襄樊便被湖北省*和国家相关部门确定为与“苏锡常”齐名的国内重要工业城市。“苏锡常”即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市。“苏锡常”是江苏最大的“优势板块”,也是最快的增长极。苏锡常总面积占全国的0.3%,人口占1.7%,进出口额却占17%,GDP排名全国第4。三个地方仅占江苏省17%左右的面积、人口,却创造了占全省40%的GDP和财政收入。博客
从襄樊市*网站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目标是“活力高效的汽车新城,协调发展的区域中心,安全生态的园林城市,开拓创新的文化名城。”并在网站上赫然打出了“今日襄樊:中国*最适宜开工厂的城市”的广告。
可见,后襄樊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改变过“工业城市”的定位,二汽很大一部分车间在襄樊即是明证,襄樊市改名“襄阳市”,依托二汽东风带动汽车产业发展,并可借助襄阳古城、诸葛亮的名气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但如果更名为“诸葛亮市”,就有可能本末倒置,使原本清晰的城市定位与城市名称显得极不吻合。
GDP更青睐“襄阳”
城市改名,最大的原动力来自于GDP。
招商引资,已经成为中国所有二三线城市市*最关心的问题。
2003年,“古隆中”景区所在的襄樊市泥嘴镇,更名为卧龙镇。当地*认为,“泥嘴”之名文化品位较低,给人一种贫穷落后、卫生状况差且交通不便的小集镇印象,影响了该镇招商引资和旅游开发。
1986年襄樊被认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襄阳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
一个好地名,就是一个绝好的城市品牌,是谋划城市发展、扩大城市影响力的无形资产和战略资源。
“襄阳”作为城市品牌,比“诸葛亮”作为城市品牌的外延更宽广,更有利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因为“襄阳”承载了2000多年的历史,而“诸葛亮”只承载了三国文化。抓“三国文化”而弃“襄阳文史”是此前襄樊在发展旅游产业时的一大问题,在改名襄阳后必须正视这一点,做到旅游资源的全面开发、多点开花。
当然GDP的发展得落在实处,有戏言因改名而衍生出单位印章、牌匾、信笺字头、身份证、房产证等一系列变更而创造出GDP,这个就不是招商引资之列了,顶多是左口袋的钱挪到右口袋。比如借鉴平遥谷城、杭州宋城步行街的成功经验,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热心网友
襄樊更名襄阳
60年“襄樊”,让位2000年“襄阳”
2010年12月2日,人民日报湖北分社社长顾兆农发布了一条不到60字的消息,称*已批准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一夜之间,湖北第二大城市襄樊的近600万人口,全成为“襄阳”居民。
襄阳“生”襄樊,襄樊“吃”襄阳 襄樊“吃掉”襄阳,主要来自1949年之后的重大调整——1950年5月,隔着汉水相望的襄阳、樊城两镇合并为襄樊市,为县级市,由襄阳地区专员公署管辖。
襄樊为何抛弃两千年的名字,至今没有具体说法。襄樊市原政协常委、襄樊五中退休历史教师李治和说,1950年襄阳城区另组襄樊市时,因为襄阳地区仍然存在,并管辖该市,本地人并没太多感觉。
1983年8月,襄阳地区撤销,行政区并入襄樊市。当地著名历史学者刘克勤认为,一方面当时决策程序简单,“几个领导就定下名字”;另一方面,当时的襄樊是与苏锡常齐名的国内重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因素是当时*决策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不同的声音当时就有,不过,“那时候没有议论的空间。”襄樊市原政协常委李治和说,从1986年襄樊入选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始,恢复襄阳的声音一直不断。
2001年10月,在襄樊参加“诸葛亮文化节”的李辉,在《人民日报》发表《襄樊何不称襄阳》,使得襄樊更名首次成为全国性议题,陈礼荣、袁鹰、冯骥才、刘德鸿等国内知名学者陆续加入论战。
不过,这次“规格不俗”的文艺界论战,并未演化为*行为。
2006年12月,风向突变。一份由襄樊市*办公室转发的民政局文件透露,“从2007年开始启动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的调研论证工作。”
尽管只有短短半句话,敏感的政协委员很快从2007年起开始发起提案。2008年1月,政协委员曹建东更联合177人,建议“将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民政局文件还被传到天涯、猫扑等国内知名网站的襄樊版,更名议题开始在民间热议。
一位文史专家表示,恢复“襄阳”的名字之后,当地在诸葛亮之争中,将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南方周末记者获悉,2008年襄樊市*正式向湖北省*提出申请,当年10月,省*召开*办公会专门研究此案,并获湖北*支持,呈报民政部。很快,来自北京的消息称:民政部同意,分管副总理签字。
此次*除批复襄樊市改襄阳市外,亦决定襄阳区改成襄州区。一位襄阳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08年,民政局曾向该区征求意见,区领导放弃了“鹿门区”、“浩然区”等名字,选择了“襄州区”。
“市里要名气,区里要大气。”上述*说,“现在很多县都改成‘州’,实在很粗糙很俗气。”襄州是襄阳在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地名。。。
热心网友
襄樊市不出名,不如叫郭黄市
襄阳城区不出名,不如叫郭靖区,郭靖管*
樊城区不出名,不如叫黄蓉区,黄蓉管经济
襄阳区不出名,不如叫黄药师区,黄药师管农业
要想出名,要靠真本事,不要靠老祖先,这样别人才会看的起我们襄樊(两城)人民。
武汉(武昌 汉口 汉阳)
襄樊(襄阳城 樊城 襄阳)
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不知道谁的历史更加悠久
大宋(咽喉)的屏障是襄阳城(牙齿),襄阳城(牙齿)的屏障是樊城(嘴唇),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总的来说:“好汉不提当年勇”
热心网友
偷偷告诉你内幕,是襄樊当官儿的为了捞政绩,这是大实话。可惜相信的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