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0:0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6 19:35
1977年,美国地质学家阿尔瓦雷斯等人提出了“小行星碰撞”说。
他们认为,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宇宙间有一颗直径7-10千米重约13万亿吨的小行星以1万公里/小时的速度与地球相撞,引起生物大绝灭。
这种体积大、快速运行的行星在与地球相冲撞时引起的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根据它的质量和速度推算,相当于100兆吨TNT炸药爆炸。我们都知道,在1945年,日本广岛落下了相当于2万吨的TNT炸药的原子弹。如果这样计算就相当于50亿个广岛级原子弹爆炸能量的小行星与地球冲撞,如果这些能量平均分配到地球表面,就相当于地球上每平方千米落下10个广岛级原子弹。这样,大爆炸的发生,就会将相当于小行星自身质量100倍的尘埃抛入大气层中,密集的粉尘直入云霄,遮天蔽日长达三五年之久,从而把白天变成了黑夜,致使地面因接受不到阳光而变冷,植物因此枯萎、死亡,从而导致恐龙的食物链中断,自然界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引起恐龙等爬行动物,因饥寒交迫,无法适应骤变的环境而相继死亡。
阿尔瓦雷斯等人提出的这个理论的依据是:最近几十年他们曾在意大利、西班牙、丹麦、美国及大西洋海底等处发现了含铱量非常高的地层,铱这种元素在地表的含量是微乎其微的,而在小行星上的含量却非常高。但是这种观点又有缺陷,科学家们提出,如果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大爆炸,那么在地球上一定会留下巨大的陨石坑,可至今却没人发现这个巨大的陨石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6 19:35
还记得恐龙灭绝吗?恐龙是在人类出现前就已经生存在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不过遗憾的是,距离现在恐龙在大约已经灭绝了6500万年之久了。对于恐龙为何会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这个未解之谜在科学家界也是一直众说纷纭,其中最受认同的是小行星碰撞说。
该说法称一颗直径7到10千米,重约13万亿吨的小行星坠落到了地球引起了环境剧变,从而导致恐龙的灭绝。
我们来设想一下,在 6500万年前的某个晚上,你站在北美的某个地方抬头望天空,会看到一颗像星星一样的东西,当你盯上它一两个小时,会发现那颗星星正在变得越来越亮,实际上那并不是一颗普通的星星,而是一颗正在以每小时7.2万公里的速度向地球飞来的小行星,经过60个小时以后,这颗小行星在大气层炸开了一个洞,最终这个小行星在如今的美洲中部尤卡坦半岛一带撞向了地面。
根据通过粘土层中含有的铱含量,科学家推测出撞击地球的物体直径大约为10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换成了地震的强度,大约将会达到里氏10级啊!
到了1991年,地质学家们才找见撞击发生的地点——位于北美洲墨西哥境内尤卡坦半岛上,直接给墨西哥砸出一个“大坑”,据了解这个大坑的直径在180~300公里之间,后来大坑被海水填满,才有了现在的这个地方。
这次撞击,行星撞击引发了森林大火和海啸,撞击产生的威力相当于100亿颗二战时期使用的原子弹,曾导致地球上75%的动植物灭绝,并将硫喷射到大气中,遮蔽了太阳,从而导致了全球变冷,最终使恐龙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