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5:46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0:07
雷锋追求的是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像他那样,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这样,学习和工作才有劲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0:07
什么是幸福,有部电影范伟演的《求求你,表扬我》里面说的一段话很不错。
在我想上茅房的时候,你在茅房里,你就比我幸福。
当我肚子饿了想吃饭的时候,你正在吃饭,你就比我幸福。
具体还要忘了,不过幸福总是在身边,你身体健康,你就比生病的人幸福。你有钱就比没钱的人幸福。你身边的朋友多,就比没朋友的人幸福。
呵呵,其实我认为只要知足常乐就会有很幸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0:08
其实人们往往追求的不是幸福
而是在别人眼里看来自己很幸福
都再欺骗自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0:09
中国价值观与西方式价值观有本质的区别和冲突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欧洲的*本身是教廷统治和世俗政权的结合。教廷的权利高高在上,就连国王的任免,都必须要得到教廷的承认,否则就是不合法。可见教廷和教皇在社会中享有多么特殊的地位,他们不但凌驾于政权之上,拥有特殊的特权,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借用宗教信仰收税。
*教宣称“人人生而有罪(即原罪)”,所以人必须向上帝做出奉献,祈求赎罪,否则死后就不能进入天堂,而要到地狱里去炼狱。但地位仅次于神的罗马教皇,却可以利用特权,公开出卖所谓的“赎罪券”,从信奉教廷的西欧各国信徒手中巧取豪夺。
1423年,一位旅行家从君士坦丁堡回到意大利,他带回了238册的手抄本,都是包括柏拉图和其他众多古希腊戏剧家、历史学家在内的人的著作。而这些作品与教廷所一贯倡导的原教旨理念是大相径庭的,这无疑激起本是一潭死水的中世纪欧洲人的反思,*决定大脑,正是由于常期受到教廷特权的压迫,所以这种重新反思的焦点,自然而然的就集中到了对教廷和教皇特权的怀疑。到了1453年,信奉*教的奥斯曼帝国攻占了君士坦丁堡,这迫使东罗马帝国的学者纷纷逃往意大利,他们又带去了大量西欧失传已久的古希腊典籍。于是希腊学术在意大利逐渐开始复兴,首先就表现在文艺领域出现的种种新气象,历史上称之为文艺复兴运动。由文艺复兴进而又直接导致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著名的《95条论纲》,书中揭露了教皇出卖赎罪券的行为是荒谬的和不合理的,认为教徒只要通过自己阅读《圣经》,也照样能够直接与上帝进行相通。这就直接否定了教会的中介权,也就否认了教廷和教皇对《圣经》的解释权的垄断地位。到了1536年,以研究生物进化论取得巨大成就的加尔文发表了《*教原理》一书,认为人们得救与否全由上帝来直接决定,而并非靠教廷的干涉和诱导。与此同时,在1534年,受够了教廷欺负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终于率先宣布脱离罗马教廷,并自主成立了英国圣公会(这或许由于英国的特殊地理位置的原因,一个远离欧洲*的岛国更容易从精神上摆脱位于罗马的宗教中心),北欧各国国王见上帝并没有表现出愤怒和惩罚亨利八世的意思,于是也纷纷相继效仿。
然而,一个好汉还需三个帮,国王若想趁机摆脱教廷的约束,除了“理论上的合法性”之外,还离不开社会大众的广泛支持。而能够给予国王最大支持的,除了皇亲国戚(贵族),主要力量就是由于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气候的商人阶层,这些人虽然有钱,但是却没有多少社会地位,除非他们的钱多到能够为国王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得到国王赏识并册封为贵族(通常所说的爵位)。贵族是可以继承的,但却并不是有钱就能买的到的,当某样东西花钱也买不来的时候,恐怕矛盾很快就要被激化了。在帮助国王摆脱了教廷的束缚之后,许多有钱却没有地位的资产阶级,发现国王并没有打算跟他们分享胜利的成果。于是他们就趁热打铁,联合同样对皇权不满的农民兄弟,起来反对国王和贵族,最著名和有代表性的事件当数发生在法国的17年大*。由商人和农民组成的军最终攻克了巴士底狱,砍了路易十六的头,之后法国开始了几乎是不间断的内讧,不断的推翻一个政权、建立新政权、再推翻。。。。。。从1792年到1958年,勤劳的法国人民先后一共建立了5个共和国(从第1共和国到第5共和国),前后制订了共13部*。
但是,大家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由于文艺复兴而产生的宗教改革,并不是否定了*教的地位,而只是为了反对罗马教廷的专横和特权地位,通俗点说,对董事长没有什么意见,只是出于对总经理不满意。宗教改革的最终收获是:信教自由,宗教不再妨碍科技探索。而启蒙运动的结果,是把“天赋君权”,改为了“天赋*”,天并没有变,在西语中,天就是“GOD”。
哪怕在当今号称“自由、民主、平等、*的标本”的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登基大典也一定要请神父来主持仪式,先要去被誉为“总统们的教堂”的圣约翰教堂做礼拜,之后在举行就职宣誓时,还要手按《圣经》宣读誓词,誓词的最后一句照例必须是:“愿上帝助我!”。美国人民够冤的,他们选出来的总统,不向选民宣誓就职,却向上帝宣誓就职。
中国过去的皇权不也是以皇权神授的吗?可见西方的*理念,并没有先进的那里去。美国总统的就职大典,与中国过去的皇帝登基封禅有什么不同。
因此,现在的西方式(普遍的)价值观、道德观,仍摆脱不掉浓厚的*教的宗教色彩。“天赋*”,首先最大的并不是人,而是“天”,GOD。西方某些人对于所谓的“异教徒”,仍然抱有或多或少的偏见和不信任,总认为没有经过洗礼的人是不纯洁的,而这也正是欧美国家与中东*国家之间的常期矛盾的主要因素。诚然,人人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是否这也能代表人人都有不信某种宗教的自由呢?承认他人的信仰自由,就需尊重他人的信仰自由,然而欧美人尤其是美国人针对*教所做的很多事,真的看不出他们尊重了他人的信仰。
相比之下,中国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历史悠久,独树一帜。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毫无疑问是儒家思想,此外还兼容并蓄了佛教、道家(是道家,不是道教。道家和道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甚至是相互抵触的)思想的某些精华。这就是所谓的儒释道三教合一。
但在关于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上,学术界争论已久,却至今也没有取得大家公认的定论。我个人认为,儒学不应该被视作一种宗教,因为他缺少宗教的一些最基本的元素,比如教义、教仪、教团。严格来讲,儒学是“无神论”主义,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说法,看似一种骑墙策略,倒不如说是为了求同存异而装糊涂。儒家所崇尚的“天”,与道家所崇尚的“道”,之间有着许多模糊的相似之处,他们并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超越普遍性而存在的绝对精神,而是一种自然的规律(所谓施法自然)。这与*教、佛教、*教等宗教之间决然不同,三大宗教都以一个有限的形象(某个特征鲜明的神)作为表象,再赋予这个有限的形象以无限的外延,超智慧、超能力、超道德;而中国式的儒道却是以一个无限的表象(自然、天),然后赋予其有限的外延(一切均在理的约束之内,一切只能顺应自然而为之)。
此外,儒家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崇尚“礼”,礼,具体来讲就是规则、秩序、伦理。遵从礼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因为“礼”的形式有多么重要,而是为了保障“伦理”的严肃性和至高无上性。就好像法官一定要穿法官服,坐靠背很高的椅子,背后要有专用的徽章。形式的存在,目的只是为了维护所代表的精神的准确性、严肃性。
所以说,以儒学为主要核心的中国的价值观,所崇尚的不是“神”,而是“伦理”。伦理是从自然界中通过思想家的领悟和提炼得来的,这些重要哲学思想的产生,与中国古代发达的农业社会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农业是最在乎“农时”的,所谓“人误田一日,田误人一年”,就是说明“农时”的重要性。而“农时”,正是客观的自然规律之一。
通过道听途说而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着一知半解的了解的欧洲大哲学家黑格尔,却以肆意批判和诋毁中国哲学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为能事。他说儒学是一种“自然的迷信”,认为中国人由于不信仰上帝,所以“对一切都充满了恐惧”,他所指的“一切”就是指中国人所称的“天”、“自然”和“伦理”。这与他根深蒂固的有神论观念和虔诚的*徒思想是不无关系的,在他看来儒学就是一种异教,他甚至创造了一个名词,叫做“无神论的宗教”,而这个“专有”名称,我看也只能用在儒学身上,全世界恐怕很难再找到另一个“无神论的宗教”了。这简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自认为博学多才的黑格尔却或许并不了解,他引以为豪的辩证法思想,在比他要早的多的中国春秋时期,就已经被众多的思想家所熟练掌握和应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柔能克刚,齿以刚折,舌以柔存”等等思想,还有儒家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和“过犹不及”。
时至今日,中国价值观与西方式价值观由于接触机会的增多,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大小小的相互碰撞,这种冲突或许是必然的,相信最终还是要走向一种相互忍让与包容。中国价值观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对个性的过多约束、对创新精神的否定态度、对于权威的不敢质疑等等;而西方式的价值观同样也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由于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由于科技进步造成宗教被更多的怀疑而由此产生的大量社会道德问题。但是中国价值观和西方式的价值观,谁也不可能最终代替谁,谁也不可能完全吞并谁,只有寻找一种更有效的共生方式。人与自然也同样只有相互依存,人类与其他各种生物才能够常期存在,和谐发展。
而这个道理本身就是一种中庸之道,具体而言就是“君子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