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我讲讲『多部伎』?由其是唐太宗贞观十一的。我不明白…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9:0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9:26

唐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政局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空前强大和繁盛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由于统治者在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开明*,使得西域各国以及少数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得以在中原融会、交流、吸收和发扬光大。这是作为胡乐器的曲项琵琶盛行的第一点原因。其二,曲项琵琶的传入与龟兹乐密不可分,隋唐时期清乐逐渐衰微,而北朝时被称为"国伎"的西凉伎等胡乐则十分流行,甚至出现了"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的盛况(王建《凉州行》)。琵琶作为西凉,龟兹乐的主奏乐器,影响自然日趋在增大。第三,唐因袭了隋的旧制,《唐会要》卷中有:"高祖受禅,军国多条,末隍改创乐府,尚用隋氏旧文。"因而唐也一并继承了隋的乐舞制度,保留了隋九部乐,并且在太宗时增加了高昌乐为十部乐,这十部乐中,清乐有琵琶,西凉乐有琵琶、五弦,龟兹乐有琵琶、五弦,大竺乐、疏勤乐、安国乐、高丽乐、燕乐、高昌乐都用琵琶、五弦,只有康国乐中没有,可见琵琶的使用之广。(唐十部乐是在九部乐的基础上,削去礼毕,增加高昌乐),答案补充 杜佑《通典》中有:"坐部位即燕乐,以琵琶为主,故谓之琵琶曲。"说明宫廷中的"燕乐"十部乐是以琵琶为主奏乐器的。在"燕乐"的演奏、发展、创新中,还产生了一批极富魅力的琵琶曲,如《凉州》、《绿腰》等。宫廷内还设立了"大乐署"、"教坊"、"梨园"等音乐机构,挑选和训练民间女子,学习弹奏琵琶等乐器,培养专为皇家演出、娱乐服务的弹奏家答案补充  唐代宫廷在典礼宴享中使用“部伎”乐舞。所谓“部伎”乐舞,是将一些不同风格、不同民族、不同内容的乐部组建在一起,成为一套系列乐舞。这种成套系列乐舞的演出效果,犹如今日之音乐歌舞晚会,观众在某一个时间片断内,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乐舞表演。隋朝宫廷部伎乐舞有“七部伎”、“九部伎”,唐代宫廷部伎乐舞有“九部伎”、“十部伎”、“立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和“坐部伎”是唐代创作的乐舞,而“九部伎”、“十部伎”则是从隋的“七部伎”发展而来。

  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下坐奏,谓之“坐部伎”。“立部伎”规模宏大、人数众多、气势雄伟;“坐部伎”人员较少,精巧典丽,温馨雅致。坐、立部伎既有鲜明的*内容,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答案补充 隋炀帝时把大型的宫廷乐队按照所奏乐曲的来源,

分为“九部乐”。包括:清乐(传统音乐)、西凉(今

甘肃)乐、龟兹(今库车)乐、天竺(印度)乐、康

国(即康居,今北部及中亚)乐、疏勒乐、安国(中

亚细亚)乐、高丽乐、礼毕(最后所奏,一说即文康乐)。

唐初改为“十部乐”,包括:燕乐(杂用中外音乐)、

清商伎(传统的旧有音乐)、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

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在今)伎。

清乐或清商伎,保存了汉魏以来的传统旧乐。其他以外

国或外族名称立名的乐部,隋有七部,唐有八部。它们

所演奏的乐曲是根据外来音乐重新创作的,并保存了较

多的外来音乐的面貌,仍冠以外国或外族之名。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