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0:0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0:19
桐梓七十二道拐到娄山关大约有2.8公里。具体线路如下:
1. 从武胜路向西行驶,到冬青路 0.1 公里。
2. 向左转,进入冬青路 0.1 公里。
3. 向左转,进入人民路,经过 1 个环岛,0.5 公里。
4. 从环岛的3出口上210国道/河滨北路/G210 1.9 公里。
5. 向右转 目的地在左侧 21 米。
七十二道拐是一段有连续72个大小弯道的盘山公路。七十二道拐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境内的新站到楚米之间的凉风垭山上,属于国道210线的一部分,最高处海拔1450米,最低处海拔约800米,全长约12千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0:20
晨曦中,我又登上了桐梓县凉风垭七十二道拐。
后看,崇山峻岭直指苍穹。前瞧,苍山如海。脚下的七十二道拐,像一条巨大的银蛇盘桓在蒙山上,蜿蜒而奔腾,时隐时现,络绎不绝的车辆上上下下。
我想,谁到此,都会瞠目结舌。谁到此,都会目瞪口呆。谁到此,都不会无动于衷。
人们常说,衣食住行。行,是与道路唇齿相依的。贵州的山大山多,自古,行就异常艰难。曾被贬到贵州的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有言:连峰祭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思乡兮,难分西东。有点夸张,但毕竟点到了贵州“行”的难度。
七十二道拐,就是贵州昔日在“行”中的一个无可奈何的创举。要行,就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可是,蒙山横亘在那儿,国力弱,设计得到,也做不到,啃不动蒙山,吃不下蒙山,又要非过蒙山不可,就只有如此这般了。
同属大娄山脉的娄山山脉、蒙山山脉,在凉风垭“闹”别扭。娄山山脉朝东北、西南扬长而去。蒙山山脉则朝东西而奔,千百年“老将”不会面,不知结的啥冤仇,生这么大的气,发这么大的火。嗯,有分教:此举一锤定格了千秋万代的桐梓县南北分水岭。
凉风垭,就在分水岭中间,扼守在川黔公路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933年8月建成的川黔公路,从凉风垭哑口西侧,依蒙山过牛滚凼、花秋坪、刘家大坡下三场口,长18.6公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凝冻大,行车极其艰难。1935年秋,*贵州省*拨款33万元,将原路改从凉风垭盘桓至新场,在水平距离不足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由海拔800米左右爬高到1440米,仅6公里地段上,就有七十二个回头弯,七十二道拐就这样刻在蒙山上了。
也许有人会说,贵州的路上“拐拐”真多,不是还有滇黔公路上的“晴隆二十四道拐”嘛。是的,除了这“两大拐”,还有神仙也数不清的“七弯八拐”卡在贵州的公路上。这一切都是因山而起。
神州大地,阳光明媚,贵州的交通翻开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篇章,逢山打洞,遇水架桥,小菜一碟。与七十二道拐擦肩而过的川黔铁路,则是从山肚皮里过的,多大的气魄啊!与川黔铁路并行的崇遵高速公路,面对巍巍的蒙山,“外头”难过“里头”过,打两个隧洞,每个长5公里,平平坦坦就过了……是科学技术伟大,还是国力伟大?我说句良心话:还是*党伟大。
昔日七十二道拐,衣着褴褛,行车上下,令人发怵,一不小心,死的多,活的少。步行呢,凉风垭口无人居住,人与人在此邂逅,相互毛骨悚然,一身冷汗。
而今,旧貌变新颜,成了柏油路,行驶其上,就是享受观光旅游。从凉风垭一直往下的“拐拐”上,建起了鳞次栉比的农家“小别墅”,吸引了省外客人前来长期租赁和短期避暑。一度愁眉苦脸,穷兮兮的“七二村”人,坐在家头收银子,年收入几万、几十万元的比比皆是,眉毛笑成了豌豆角。这是谁都没想到的。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主旨:那就是党的富民*。若无此,有一万个“拐”,都是“拐”的。
走在七十二道拐上,安全通过的要害是:步步走在正道上,这正道就是执行交通规则,一丝不苟。一旦偏离正道,后果不堪设想。这虽然特殊,但走法和其他任何一条路的走法是一样的。天下的道路多得很,只要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就会走在正道上,前面一片辉煌灿烂。若走上邪门歪道,则“骨朽人间骂未销”矣。
正道,是做人的起码之道,也是做人必须扼守的底线。一个人如果守不住正道这堵墙,那就离覆灭近在咫尺了。
走完七十二道拐,我才遽然想到此项目设计工程师,他是谁?一点痕迹都没留在七十二道拐上。也许是集体创作的?也许是一位高手杰作?但不管怎么说,设计者在此别出心裁运用了螺旋式上升原理,才解决了公路翻越蒙山之难题。要知道这是78年前的杰作,可见其非比寻常了,可见其良苦用心了,可见其知识底蕴了,可见其了不起了,令我肃然起敬!
七十二道拐,不管怎么读,都开卷有益。说它是写在蒙山的一首“七绝”,都是空前之上品;说它是写一部构思跌宕起伏的小说,也是百读不厌的佳作;说它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抒情散文,也是力透纸背的绝唱;说它是一部描写人生之路的历程,也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