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3:5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5:16
温州民居特色包括:拦街福、芥菜饭、吃巧食、三朝、五月忌等。
1、拦街福
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气氛热烈。
街头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由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第二天,街道又举办拦街福。
2、芥菜饭
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瑞安县志》记载:“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3、吃巧食
每逢七夕吃“巧食”习俗。“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4、三朝
结婚和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都叫“三朝”。后者俗称“三日儿”。洗生婆要在“三朝”为婴儿洗浴、*和检视脐带痕。外婆家要送礼,内有寿桃、红蛋、花生、福寿糕及四季衣物。主家要摆酒请洗生婆和女客。
5、五月忌
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5:16
温州地形封闭、多山,冬季日照强,夏季雨水多,高湿闷热,民居建筑主要是针对夏季气候条件设计的,避光、防雨、通风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温州传统民居的特色之一是出檐深远且种类繁多。在楼房分层处设腰檐。局部屋面升高形成重檐。为保护山面不受雨淋,产生山檐。室外走廊多以披屋形式处理,又产生廊檐。在山面或没有腰檐的墙面上开窗开门多加雨披,是为窗檐、门檐。有些食物、种子需藏在通风、避潮的地方,故又创造了檐箱做法。为适应沿海风大的特点,在主体建筑两端往往加披,抵住主体的山墙,增加了建筑物的刚度,同时披屋面遮住了主体建筑山墙的大部分,既可挡雨又减轻太阳的辐射,这种披屋可看作是扩大了的檐。
特色之二是开敞通透。温州传统民居都由门、院、屋三部分组成。其平面布局,小家庭多为开口型,如“一”、“厂”、“ㄇ”、“H”形等;大家庭多用“日”、“田”、“目”形等,虽周边封闭,但就房间而言仍是开敞的。如温州河西街谷宅布置有前后院落,永嘉芙蓉村陈氏大屋还围合了六个天井,使房间拥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屋内普遍采用敞厅、通廊及可灵活装拆的间壁。室内装修大量采用空透的装饰构件如透雕的门窗、棂格、花窗等,不仅具有通风、除湿、换气的作用,还营造出强烈的光影效果。
特色之三是就地取材。温州盛产竹木,为民居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地方材料,形成以木构件为主的结构方式。
温州山区民居一般多为小木屋,临街(路)木屋层层外挑。木构架用料硕大,工艺精湛,有的房屋结构全不用钉,而是用不同的榫卯将各部件连接得天衣无缝。墙体只起围护作用,采用地方材料大仑砖或四寸薄砖砌空斗墙,亦有用木板作墙或用篱笆泥墙的。屋面荷载由柱直接传至地面。大户人家多用抬梁式,一般民居两端山墙多用穿斗式。山区穿斗式木构架山面上部普遍用竹篱糊上蛎灰筑成,既减轻了梁柱负荷,又给人以灵巧的结构感。屋顶多为悬山顶,挑檐很深,木桁条直接架于梁上,一般为小式木作。檐廊的梁、枋、楣、罩、柱头、撑栱、藻井是重点雕刻之处,表面一般施蜡而不涂漆,显露出木材朴素的肌理之美。温州民居还擅长砖雕、石雕装饰,精湛的砖雕和石雕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温州还盛产石材,建筑地基、台阶、地墁、柱础、墙裙、墙身普遍用毛石、条石、片石、块石砌筑,而遍布於山溪的卵石更是信手可得,成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人们除用它平砌地基、墙身外,还用它驳岸、筑围墙、砌水沟、铺路,甚至於用它当坐凳。
温州民居的大门是主人身份的象徵,因此都将门、屋同等对待。有的以“屋门”形式出现,门上做出脊、檐和装饰性斗栱。而“墙门”的普遍做法是门向裏退缩,形成一个“八”字形空间,巧妙地解决了临街用地局促和遮雨问题。百度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5:17
团、。蓄”的治家模式,如平阳顺溪陈氏古宅,采用院落相套、纵深发展的形式一代一代一进一进贴着地面发展,总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有6个天井、4个院子、99间套房。宁可失去一些采光条件和耕地面积,也不向上升腾发展,将庞大的建筑群收聚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苍南金乡镇沈宅,朴素端庄的门台藏有6个门台、6个院落,尤其是该宅的入口部分,藏了一个富有哲意的小宇宙。反字屋顶,二头外放,中间内倾,神态张扬,强化了结构的内聚性质。至于要飞”出去的飞檐翘角,最后还是收回来,将它的张力感收聚在地心。3.“天人合一的屋顶文化作者注意到,中国传统建筑对第五立面(屋面)的重视程度远过于其他立面,究其原因是与屋顶相对的是天”。中国古人以。天、地、人为宇宙之三才,视天、人为一体,以天人关系为主轴展开自己的思维,并且构筑出一个以象制器的创作方法体系。这种人学结构的目标在于追求天与人、自然与社会27·的整体和谐。居屋形式上把人和天隔开,故此,古人极力从屋顶寻找和天通融的东西,称房屋为屋宇,通过屋顶让人感受人和天的内在联系,又用院落,天井把天、人和地三者契台起来,把自己的生命贯注到大自然的流程中去,实现天人台一的人学结构。中国大屋顶横断面象个“人”字(照片9),它的创作思想,文化内涵可叫做“人”学。照片9泰顺雪溪胡宅门台侧面象“人字,中国的侍统民居建筑学,可叫做人学I三、文化寻昧自然条件和农耕方式对温州传统民居的影响在特色中已结合讲了,在此不复赘述。下面,让我们从温州的社会背景中寻找一下深层原因。1.古代的温州,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一是晋室南渡,人文渐兴,刘隶时已成为“控山负海、利兼水陆、东南之沃壤,一群之巨会”。二是宋室南渡,这里成为京畿之地。是时中原人文荒落,温州则科名极盛,产生了一洗理学浮文虚论、提倡行实事、有实功的永嘉学派,成为当时全国学术思想的中心。永嘉学派提倡的实业”和温州传统民居的实用品格”之间虽然不能荆等号,但是说他们在文化内涵上有一定联系,并不是牵强附会之说。南宋实行“耕读政'28·策,山清水秀的温州成为耕读社会的理想境地,出现了“土风侵盛……,异才辈出,往往甲于东南”(宋·王十朋何提刑墓志铭")的局面。这些人的背后,还有一个世代相传连绵发展的士人”阶层这些人,或当官,或在外面经商成了巨富,或成了地主、乡贤。他们在古代地主文化思想支配下,把资金都转向于求田问舍,成了古代优秀民居的主要投资者。如永嘉芙蓉村现存的众多书院、老屋、大屋、明宅、源盖于该村宋代耕读之风扶育下,“科名甲第、雀起蝉联、文武簪缨、云薰霞蔚”(荚蓉《陈氏家谱)。永嘉苍坡村,堪称温州地方传统民居的宝库,皆因“登科及第列士版者代不泛人,由于诗书一脉起家。(永嘉、苍坡《李氏家谱)。元代,江南士人多有眷眷故国之思。朝庭对士人实行笼络、优惠*。这些士人少数服务朝庭,大部分回到家乡,过着宽裕优游、安居暇食夸谈礼乐的隐士式生活。他们除了把玩诗书琴棋之外,构筑园林屋宇便成了一大乐趣可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优秀民居,极大部分是士的故居。这些士人属儒家文化体系,他们的居屋就有较多的儒家特征。请看永嘉西岸某屋顶平面图(图4),不正是封建社会“士”人端拱而坐的形象吗?图4永嘉两岸某屋平面2.影响温州传统民居的另一背景是善商贾、尚歌舞、喜华靡的地方风俗。这种文化,不同于重礼义、讲秩序的儒家文化,它的内涵是注重自然、长于征实,富于竞争。古书多处记载这里其人灵动而知变、豪古崇华黜素,竞势逐利以财力、侈靡相雄长(《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它对民居的影响可以三方面去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5:17
温州传统民居的特色之一是出檐深远且种类繁多。在楼房分层处设腰檐。局部屋面升高形成重檐。为保护山面不受雨淋,产生山檐。室外走廊多以披屋形式处理,又产生廊檐。在山面或没有腰檐的墙面上开窗开门多加雨披,是为窗檐、门檐。有些食物、种子需藏在通风、避潮的地方,故又创造了檐箱做法。为适应沿海风大的特点,在主体建筑两端往往加披,抵住主体的山墙,增加了建筑物的刚度,同时披屋面遮住了主体建筑山墙的大部分,既可挡雨又减轻太阳的辐射,这种披屋可看作是扩大了的檐。
特色之二是开敞通透。温州传统民居都由门、院、屋三部分组成。其平面布局,小家庭多为开口型,如“一”、“厂”、“ㄇ”、“H”形等;大家庭多用“日”、“田”、“目”形等,虽周边封闭,但就房间而言仍是开敞的。如温州河西街谷宅布置有前后院落,永嘉芙蓉村陈氏大屋还围合了六个天井,使房间拥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屋内普遍采用敞厅、通廊及可灵活装拆的间壁。室内装修大量采用空透的装饰构件如透雕的门窗、棂格、花窗等,不仅具有通风、除湿、换气的作用,还营造出强烈的光影效果。
特色之三是就地取材。温州盛产竹木,为民居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地方材料,形成以木构件为主的结构方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5:18
我这人生性懒散,许多事经历过了也就经历过,许多地方走过也就走过,看过也就看过,并不会记下点什么。可总也有些东西常常会使我有写点什么的冲动,比如时常在温州各地走走,看到过许多精美的民居装饰,心里会暗暗感叹,而这些东西正在渐渐消亡,正所谓行走在消逝中,不由人不感慨。那么就记下点什么吧。。。
温州过去虽然是个小地方,民居却也有自己的特色,常常和各地的山川形胜相适应相协调,构成一幅和谐之美,以小巧精致、装饰精美而取胜。温州古村落和古民居,比较集中分布在永嘉、泰顺、平阳等县,共有晚唐到明清各朝代建造的古村落50多个。温州民居依照地域特色形成的“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格,在国内也比较罕见。温州的民居中的各种装饰和京城、中原等大地方相比因为天高皇帝远而更加不拘一格,更加灵活和自由,于细微之处体现民众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有种贴近生活的美感,往往让人惊叹它别出心裁的设置和细致入微的精巧处理。
门和门台。门是民居建筑的重要设置。无论是皇宫、王府还是平民百姓的住宅,大门是必不可少的设置,无门不成宅。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大门是民居的门面,是界定内外的标志,是保障住宅安康的必须设置;同时大门也是向外人展示自家身份、地位、财富及品位的重要部分,因此人们对大门的重视程度真的是非同一般,简直是对自己的脸面一样对待大门的装饰。富贵人家当然对大门是极尽铺张和排场,就是一般的百姓也尽量使门面不至于太寒酸,即便是形式简单也总是干脆利落。这是泰顺雪溪胡家大院。是温州民居深宅大院的代表。既有规模又有进深,显出威严和尊贵的气势,同时特意垫高,在门前留出台阶和踏步,就是所谓的高门大户。
(图片选自词僧青莲)
这是永嘉芙蓉村司马第的门台,砖雕精美,檐角飞扬,气势非凡)
这是司马第的第一进大门,也算是高门槛了。。。
门口的抱鼓石。
(小资料:抱鼓石,我国南北各地民居及其它建筑中多见,是一种石雕装饰,多由底部的须弥座和上面的鼓身组成。只有家中考取功名的人家才可以设抱鼓石)
关于狮子,因狮谐音事,合事事如意的意思。
还有门神,温州民居也和我国其它地方一样有在大门上帖门神的传统习俗。最早的门神是郁垒和神荼。可温州也有和别处不同的地方,温州有女门神,而全国其它地方则少见,当然温州的女门神不是帖在民居上而是帖在娘娘宫、太阴宫的大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