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9: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7:38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使自己在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做好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扬弃和创新,都是我们必须直击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过多地强调了教师的权威,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空间和时间,这样就无形中压制了学生学习语言的交际表达*,无意中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的兴趣又从何而来呢?教师怎么可能培养出他们的语言交流等各种能力呢?“不会做教师了!”或许会成为许多教师共同的困惑。学生厌学、“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现象……人们对教育的诸多问责,对教师角色越来越高的期待和要求,确实使我们困惑:“新时期,该怎样当老师?”假期里观摩了Harvard University的哲学教授Michael Sandel的一节课,感受他的课堂气氛,让我思考了很多。在不少人的概念中,哲学似乎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但是Sandel教授在新课引入时,提出了一个假设,并且把这种假设放在几种不同的情境中,原本理所当然的答案,好像在某种情景中就变得不太……教授教学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他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去赞扬学生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和尝试,成就感油然而起,自信心不断提高。这样,那些曾经枯燥的理论知识在学习的兴趣中掌握了。Sandel教授显示出了专业深厚的功底,他所授的课才会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有过深刻的论述:“学生可能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不学无术;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的不通专业,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得不到什么。”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所以,在新时期下,我们教师要善于学习,不仅要精通本专业,而且要涉足大量的不同层次的边际学科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的魅力是内涵和外延的综合体现。教师应将烦恼留在教室外,以饱满的状态展现在学生面前,动情于课堂,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这是创造快乐课堂、有效课堂的基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准确、生动、优美、富有感情和启发性的语言往往能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来看看Michael Sandel教授对于学生的回答的态度,每一次学生回答时,他都凝神细听并且在学生回答之后对其的答案做一翻小结并给与评价,而他所用的评价最多的是:“That’s a good reason.”“Thank you.”“You did well, very well.”“That’s a pretty good idea.”……充分地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肯定学生,启发学生自我否定一些错误的做法,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经常在课内外对学生讲激励性的话语。我想:一个好老师不在于教什么学科,关键在于能否点燃教师和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火焰。作为一个教育者,尤其是一个语言教师,如果自身没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广博的社会知识,那又何以让学生体验到语言的文化性、人文性、科学性和社会性呢?如果自身对生活没有思考和感悟,又何以在课堂上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呢?我深切感悟到:专注于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和教学法不是为改变而学习,而是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作为自己终身学习的目标。学生在课堂内体验着,而我在生活中感悟着,我相信我的感悟越深,能给予学生的体验就会更多。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生活的案例解题,力求复杂问题分层分段的条理性的“简单化”剖析,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们知晓:我们的快乐与悲伤,成功与失误,这都是学习以至于今后人生过程的体验,这都是我们积累的财富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