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油纸伞哪里出产的最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8:01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8:18

  若水堂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制作中国传统手工油纸伞的企业之一。油纸伞是晴雨皆宜、经久耐用的中国传统雨具,是纯天然、纯手工制成,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和繁复。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尼龙钢架伞之后,油纸伞渐渐淡出了日常生活,但它与生俱来的美感是尼龙伞永远无法取代的。    现在的若水堂油纸伞已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日用雨具,亦是收藏怀旧的艺术品,更多用于礼品馈赠及居家装饰。  中国制伞历史悠久,最早为鲁班之妻云氏未免丈夫淋雨之苦而发明。 据传,春秋时期,木工的祖师爷鲁班常常在野外劳作,饱受淋雨之苦,鲁嫂(云氏)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象“亭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这就是最早的雨伞。 东汉蔡伦发明纸以后,出现了纸伞,又在伞面上涂刷防水的桐油,增强其韧性,这就是油纸伞,作为中国传统的雨具,自东汉至初,使用历史已经2000多年。    若水堂油纸伞前身为若水堂油伞作坊,已有100多年历史,自清代起即在京城享有盛誉。相较一般寻常百姓使用的油伞,若水堂制作工艺更加繁琐讲究,伞骨及伞杆采用多年生紫罗汉竹手工削制,伞面采用韧性极好的皮纸反复涂刷柿子油及桐油,使其防水、坚固耐用。    清光绪丙戌年(1886年),高丛希(山西平遥人)在京城珠市口开设若水堂油伞坊,店内聘有南派及北派画师十余人,画工精良,尤以工笔满铺牡丹油伞及北宋山水画油伞最为出类拔萃。一时名噪京城,达官贵人、名媛女子争相抢购,蔚为风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繁琐的手工工艺所限,若水堂淡出了日用雨具市场,转为出口加工型企业,为、日本、东南亚地区代工生产传统手工油纸伞。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受*挖掘及扶持,若水堂等油纸伞老字号扩大制作规模,制伞工艺传承百年传统工艺,共七十多道手工工序。除传统的手绘花鸟、人物及山水题材外,业者推陈出新,开发出长柄皱云唐伞及古法造纸镶嵌天然树叶油纸伞,用于奥运会新闻中心装饰布置及礼品馈赠,受到市场好评。    若水堂油纸伞现在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有制作及绘画中心,在北京市区设有产品展示中心及销售店面,在江西、湖南等地有生产基地。产品还销至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地。 [编辑本段]制作工艺   若水堂制伞工艺完全传承千年古法,共70多道工序全手工制作。所用材质纯天然、环保,无任何金属及化学材料。    伞面为皮棉纸经手工绘画后浸泡天然桐油而成,完全防水、韧性极好,可用于遮风、挡雨。(油纸工艺源于汉代,桐油与纸的结合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   伞骨为多年生楠竹削制并经反复煮晒而成,结实耐用,六级大风不变形,可反复开合2000次以上;伞柄为烟熏罗汉竹鞭,毎圈有18个圆点,民间有“罗汉竹,保平安”的说法。  作为晴雨皆宜、经久耐用的传统雨具,若水堂油纸伞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一).“伞”的正体字是“伞”,含有相聚在一起的五个“人”,代表多子、多福。这是古人造字的大智慧,字即是符(最早的汉字是伏羲所写的“八卦”),油纸伞自古寓意贵人庇护、早生贵子、人丁兴旺、五子登科等。    (二).油纸伞可消灾辟邪、平安吉祥。在中国民间,传说红色与桐油可以消灾、辟邪、驱鬼、镇宅,有红色的桐油的纸伞放在家中,当然可以平安吉祥了。潮汕和一带和新加坡的客家汉人,在新屋落成时,常常会在墙角和房梁悬挂油纸伞以驱除晦气。    (三).预祝金榜题名、一帆风顺。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习俗,就是赴京赶考或做官上任,背上行囊里除书本外,一定会带一把油纸伞,预祝路途平安、高中状元。当年毛*去安源发动武装,单人独行,身无长物,只带了一把油纸伞。现在很多地方,亲朋、家长、同学为学子买一把油纸伞,预祝高考成功。 油纸伞带在身边可保路途平安 (四).高贵典雅。油纸伞本身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气息浓厚,它雅致天成的美感,将中国女子温柔婉约的美丽韵致发挥得淋漓尽致。用油纸伞装饰装修,在灯光照射下,古典浪漫、高贵典雅。    (五).表示地位显赫。在我国很多地方,有用油纸伞祭祀祖辈先灵的习俗。习俗来源于中国古代皇帝打着黄盖伞,表示至尊无上。用油纸伞祭祀祖辈或亡灵,显示其在是阴间地位显赫,不受苦受难,可早日投胎转世。    (六).伞骨为竹,代表平安,寓意节节高升。关于竹,古来就有很多好说法,中空正直、无私无邪;中国古人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报平安”等等。    “纵使千根骨,终归一点心” ,是若水堂油纸伞的堂训,也是人们对油纸伞的赞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亲友之间以油纸伞相赠,表示愿与对方心连心、共命运、风雨同舟。    (七).伞形为圆,寓意美满、团圆。旧时客家习俗婚嫁时包括聘金与嫁妆,其中油纸伞也是陪嫁妆奁 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纸”与“子”谐音,有“早生贵子”之意,“伞”字包含5个人字,寓意“多子多孙”。圆形的伞面则取其“*”之兆,象征婚姻*成就;另外送伞陪嫁亦有表示用来遮日避风防雨,驱恶避邪之意。    (八).代表恩爱百年。自古,油纸伞下演绎了多少经典爱情:《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在西湖断桥以红伞为媒,结下千古奇缘的佳话;“才子+佳人”是中国自古的美满爱情的象征,而油纸伞早已成为一种传情的信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8:19

浙江余杭油纸伞
  浙江余杭的纸伞制作至少230余年历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远九房开设伞店。余杭油纸伞有渔船伞、文明伞等多个品种,由于技术精良、用料上乘,做出来的伞经久耐用,日晒雨淋也不会散架和穿裂,很受欢迎。从前不少外地香客途径余杭都会在半夜叩门购伞,作为礼物送给家乡的亲友。
  1951年,浙江省选择余杭纸伞为手工业合作化试点,组建“雨伞生产合作小组”,又在1952年底,建立“雨伞手工业合作社”,成为全省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受国内媒体广泛报导。随着市场上出现钢制骨架的晴雨两用伞,这种纸伞逐渐被淘汰,余杭油纸伞技艺亦濒临失传。
  直至2006年12月5日,余杭区委副*、代区长姜军在瓶窑塘埠村驻村入户时,制伞老师傅刘有泉向姜军表示想恢复余杭纸伞,为当地当地山民开发旅游商品致富,迎合近年农家乐旅游的潮流。刘有泉于油纸伞开始被淘汰时就萌生了把这种传统工艺继承下去的念头,不久在富阳找到一个生产竹伞架的厂家,用几百元人民币买回了100把竹伞架。但他当时没有掌握加工工艺,只能保管好这批伞骨架,保管了三十多年。《城乡导报》于12月7日头版头条报道《寻找制伞师傅恢复“余杭纸伞”》,引起当地人高度关注。至12月19日,四位老师傅房金泉、陈月祥、沈丽华、孙水根于瓶窑镇塘埠村聚首,商议恢复余杭纸伞。他们在2007年1月凭着灵巧之手,成功恢复制作油纸伞。他们在瓶窑塘埠村传授技艺,带动山区一大批竹农致富。余杭区文广新局把纸伞作为民间手工技艺项目进行重点保护,浙江省文化厅也把余杭油纸伞列入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6月,余杭纸伞于杭州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中展出。
  制伞手工技能要求高,制伞人要以自己的技巧经验来完成,技艺以师徒相承,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及个人的悟性、长期实践体会掌握,学徒须三年方可出师。所用的工具由铁匠专门打制,伞的用料也很讲究,以上好桃花纸为伞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张一张黏贴在伞骨上。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时候,把油柿捣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会把桃花纸黏住。以竹、木制伞柄和伞骨,用发线扎好,伞面糊好后绘上图案,涂上桐油,然后在室内吊起阴干,至少要经过70多道工序,包括锯竹、刮青、平头、劈骨、锯槽、削骨、排伞骨、穿伞、糊伞、装柄等。
  ★四川分水油纸伞
  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有四百多年历史,当地出产的油纸伞手工精巧,图案精细、色彩鲜艳、花型美观,不但小巧精致,而且挡风力强,既美观又实用。1993年5月,江阳区分水岭乡的分水纸伞厂六位老艺人以四个月时间,用88根老松、52根楠竹、1800张皮纸、100公斤油料,经过70多道工序制成“二龙戏珠”伞,被誉为“中国伞王”,曾申报过健力士世界纪录,并出口至多个国家如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洋伞流行后,泸州油纸伞的工艺日渐式微,油纸伞工序繁复,制作成本高,利润少,难以吸引年轻人入行,2004年当地只有三十多名老工匠继续这门工艺,当时不少人担心泸州油纸伞会失传。2005年10月,上海吉尼斯大世界泸州油纸伞再度寄邀请函给江阳区*,当地油纸伞业就开始复苏。
  现时当地仍然以传统古法制造油纸伞,70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从削竹到描绘图案都是全手工,没有使用机器。材质也固守传统,比如伞托,必须是从大山里砍伐下来的通木。制作工具也历史悠久,如油墨石印就450多年。质量控制严格,要求“四沟”平整不露接头、“牙子”不露口,“胚子”、“托子”不露“猪鼻孔”,涂桐油也要求均匀。图案也很讲究,切合不同喜庆场合。婚聘的油纸伞,图案是“龙凤呈祥”、“牛郎织女”、“天仙配”等;恭贺孩子新生的,是“二龙抢宝”、“宝莲灯”、“喜鹊闹梅”、“仙女散花”等;生日馈赠则是“百鸟朝凤”“不老松”、“八仙过海”、“彭祖老仙”等。
  油纸伞业复苏后,先在云南、贵州及泸州古蔺县、叙永县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盛行,作为祭祀、恭贺、馈赠等礼仪用品。不久又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韩国、、澳门等地区。
  ★江西甲路油纸伞
  江西婺源甲路村生产的油纸伞技艺古朴、造型美观大方,坚固又轻巧,所谓“金溪斗笠甲路伞”。相传宋朝时当地人马庭岚被封为丞相,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回乡,甲路人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制伞。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婺源当时属安徽,康熙帝微服到了当地,看徽剧时忽然下雨,前排观众撑伞挡住后面观众的视线,有顽童就向前掉观众掷石,石子击中其中一把伞却反弹。康熙帝就派人那把伞产自何处,正是产自甲路,自以有了“甲路伞,甲天下”的说法,并收入《婺源县志�6�1货属篇》。江南地区有一首民谣:“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扬州的女子不用拣。”赞赏甲路伞,又有“甲路纸伞甲天下”的美誉。
  甲路伞于1936年曾获得国际产品博览会金奖,1943年为全盛时期,产量曾高达二十五万把,出口外销十七万把。2000年代初只有三名超过八十岁的老人传授技艺,原材料之一油柿树为濒危物种,甲路油纸伞因此面临失传。有见及此,当地制伞业改良工艺,开发出天然树叶、恢膜纸等新品种,提高了油纸伞的质量,2006年工艺改进后年产50余万把,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该县鼓励农民学到技术后在家进行初加工,然后由伞厂进行深加工,进行大规模生产,现时中云、赋春、许村等多个乡镇形成了一大批专业加工村。全县规模工艺伞厂4家,年产值800万元,专业加工村达30多个,从业人员1800多人。
  甲路纸伞以优质优质木竹、皮纸、桐油等制成,主要工序为削伞骨、锯葫芦、组合伞架、煮晒伞架、装伞键、裱皮纸、伞面题画、修卷伞页、漆桐油、穿饰线、套柄锤和结伞顶,共有近三十道工序。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