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0:5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23:47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关山月》,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诗歌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边塞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层。开头四句绘边塞景色,中间四句写历来征战,最后四句写戍客思妇的两地情愁。
开头四句,绘边塞景色。这四句,使用了类似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月” “山”“关”三个既相互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长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横扫玉门关内外,这穿越万里的长风,气势多么庞大!又是多么令人心惊!诗人巧借“长风”把“关”“山”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这真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云、风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写出了西北边疆的莽莽苍苍、雄浑壮观。
在这幅万里边塞图中,表面上只写了自然景象,只有苍茫壮观,怎样才能与怀乡思土的情绪联系起来呢?首先,我们必须设身处地体会到,这是征人东望所见,士卒们虽身在西北边疆,然而,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似乎感觉到长风浩浩,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带来了家乡的气息,因此很容易勾起戍客怀念乡土的情绪。其次,我们不要忘记诗人所营造的这个大气磅礴的所在,正是历来兵家较量的场所。诗人正是借助于这样的场景,毫不费力地转入对战争的思索。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四句,总结历来征战,是对战争的深沉思索。玉门关以西,历为中原抵御外族入侵的主战场。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地方,不知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战争,也不知有多少生灵血染征袍,在此丧身,永远地失去了归路。在那遥远的蛮荒之地,即使没有战争,也同样会有不知多少征夫将年轻的生命连同青春的*耗尽!
这四句,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白登道,用典,是史典。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七夜,在那里进行过殊死搏斗。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由古而今,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多少征战的士卒在战场上送掉性命,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勾勒战争的残酷,是李白对历史战争的巨人式审视。一句“不见有人还”,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无论战争是胜是负,“戍客”是永远的输家,他们的生命、青春、对生活的热望,都在这“不见有人还”中彻底葬送。
正是因为战争“不见有人还”的残酷现实,参战的士卒才会有痛苦的感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干。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王昌龄)正是因为战争的残酷,战士们一方面高喊着“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一方面也发出痛苦而豪放的歌吟:“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也正是因为战争的残酷,才会有“*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到下一节。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四句,写戍客思妇的两地情愁。“戍客”望着边地的景象,因了“长风”吹过玉门关,而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应该也是思念自己,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于是,征者望月思归、思妇望月怀人,便又组成了一幅“*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两地相思图。人们不禁要问:征尘何时落定,烽烟何时止熄?欲归的征夫啊,何时才是归期?长风的吹送,何时将“戍客”送回故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在明月映照下的孤城下,在云海茫茫的天山中,在长风吹过的雄关漫道,在亘古荒凉的城墙上,征夫,那个成为“不归”代号的思乡人,已然成为一尊望乡石像,他的眼前,是滚滚的狼烟;他的身后,是遥不可及的故园。从中不难体味,诗人所传达的,是“戍客”对战争的无可奈何的悲怨。
【小结】
1. 思索深刻,感情深沉。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诗人并没有对战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他只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战争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写出了战争给征夫思妇带来的心灵创伤,让人们在这沉重的代价面前自己得出对战争的认识。
2. 结构安排层层相因,节节推进。开头四句绘边塞景色,这是征战之地的景色,引发对战争的思索;中间四句写历来征战,得出令人震撼、发人深省的结论:“不见有人还”,再现了战争的残酷,而这正是牵动戍客对故乡思念的最深刻的原因,为下一层写思想情怀做铺垫,推出最后四句戍客思妇的两地情愁。
3.如椽巨笔写柔情。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如椽巨笔写柔情,豪宕中不乏闲雅,浩渺中不乏柔婉,读来既*满怀,又柔情万种,如此写法,恐怕只有胸襟像李白这样既有天风海雨的气势又有真挚浪漫夫人情怀的诗人,才能做得到。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这里的“闲雅”,当是不局促于一时一事的宽广眼界,当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面对亘长的历史,而融征夫思妇之苦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背景中,使意境阔大深远,格调苍凉凝重,感情柔美凄清,这是一般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23:48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关山月》,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诗歌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边塞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层。开头四句绘边塞景色,中间四句写历来征战,最后四句写戍客思妇的两地情愁。
开头四句,绘边塞景色。这四句,使用了类似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月” “山”“关”三个既相互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长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横扫玉门关内外,这穿越万里的长风,气势多么庞大!又是多么令人心惊!诗人巧借“长风”把“关”“山”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这真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云、风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写出了西北边疆的莽莽苍苍、雄浑壮观。
在这幅万里边塞图中,表面上只写了自然景象,只有苍茫壮观,怎样才能与怀乡思土的情绪联系起来呢?首先,我们必须设身处地体会到,这是征人东望所见,士卒们虽身在西北边疆,然而,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似乎感觉到长风浩浩,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带来了家乡的气息,因此很容易勾起戍客怀念乡土的情绪。其次,我们不要忘记诗人所营造的这个大气磅礴的所在,正是历来兵家较量的场所。诗人正是借助于这样的场景,毫不费力地转入对战争的思索。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四句,总结历来征战,是对战争的深沉思索。玉门关以西,历为中原抵御外族入侵的主战场。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地方,不知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战争,也不知有多少生灵血染征袍,在此丧身,永远地失去了归路。在那遥远的蛮荒之地,即使没有战争,也同样会有不知多少征夫将年轻的生命连同青春的*耗尽!
这四句,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白登道,用典,是史典。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七夜,在那里进行过殊死搏斗。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由古而今,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多少征战的士卒在战场上送掉性命,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勾勒战争的残酷,是李白对历史战争的巨人式审视。一句“不见有人还”,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无论战争是胜是负,“戍客”是永远的输家,他们的生命、青春、对生活的热望,都在这“不见有人还”中彻底葬送。
正是因为战争“不见有人还”的残酷现实,参战的士卒才会有痛苦的感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干。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王昌龄)正是因为战争的残酷,战士们一方面高喊着“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一方面也发出痛苦而豪放的歌吟:“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也正是因为战争的残酷,才会有“*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到下一节。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四句,写戍客思妇的两地情愁。“戍客”望着边地的景象,因了“长风”吹过玉门关,而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应该也是思念自己,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于是,征者望月思归、思妇望月怀人,便又组成了一幅“*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两地相思图。人们不禁要问:征尘何时落定,烽烟何时止熄?欲归的征夫啊,何时才是归期?长风的吹送,何时将“戍客”送回故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在明月映照下的孤城下,在云海茫茫的天山中,在长风吹过的雄关漫道,在亘古荒凉的城墙上,征夫,那个成为“不归”代号的思乡人,已然成为一尊望乡石像,他的眼前,是滚滚的狼烟;他的身后,是遥不可及的故园。从中不难体味,诗人所传达的,是“戍客”对战争的无可奈何的悲怨。
【小结】
1. 思索深刻,感情深沉。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诗人并没有对战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他只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战争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写出了战争给征夫思妇带来的心灵创伤,让人们在这沉重的代价面前自己得出对战争的认识。
2. 结构安排层层相因,节节推进。开头四句绘边塞景色,这是征战之地的景色,引发对战争的思索;中间四句写历来征战,得出令人震撼、发人深省的结论:“不见有人还”,再现了战争的残酷,而这正是牵动戍客对故乡思念的最深刻的原因,为下一层写思想情怀做铺垫,推出最后四句戍客思妇的两地情愁。
3.如椽巨笔写柔情。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如椽巨笔写柔情,豪宕中不乏闲雅,浩渺中不乏柔婉,读来既*满怀,又柔情万种,如此写法,恐怕只有胸襟像李白这样既有天风海雨的气势又有真挚浪漫夫人情怀的诗人,才能做得到。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这里的“闲雅”,当是不局促于一时一事的宽广眼界,当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面对亘长的历史,而融征夫思妇之苦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背景中,使意境阔大深远,格调苍凉凝重,感情柔美凄清,这是一般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高度。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23:48
整首诗不都是边塞诗吗?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如果非要一句,那或许就是“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23:49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