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6:42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9 15:33
就读清华的双胞胎姐妹马冬晗、马冬昕红了。她俩是去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得主(全校仅有5个名额),就像机器人一样遵守严格的时间表:每天只睡5、6个小时,其余时间不是做题、学英语,就是参加各类学生活动。姐姐马冬晗是清华精仪系首位女学生会,还是系乒乓球队、羽毛球队、排球队队长;妹妹马冬昕担任过校学生会副,去年还当选了海淀区。她们还是校国旗仪仗队员,为了准确地将国旗以48秒的时间升到顶端,姐妹俩练了上千次,姐姐还特别设计安装了滑轮,妹妹则成功改造了钢丝绳。目前,她俩被保送本校的“硕博连读”。
奇怪的是,成绩如此突出的姐妹,不但没有广受追捧,反而被网友起名为“学霸”,笑说她们“比国家领导人还忙,就连呼吸都是在浪费时间。”甚至严肃的学者也质疑她们,比如华东师范大学的许纪霖教授就在微博评论说:“她交出的超强成绩单中,灵魂和个性在哪里呢?如果清华培养的都是这种达标生的话,离世界一流大学只会渐行渐远。”
称清华姐妹花为“学霸”,并不公允,她俩主要是靠超强的近乎自虐的勤奋取得压倒性的学习成绩,并没有什么侵害他人的举动,谈不上“学霸”,只能算“学葩”。如果在过去,她们一定会赢得无数赞美,甚至可能作为模范人物被写进中小学课本。然而,她们不幸生活在当代,一个价值观日趋多元的时代。所谓多元价值观,就是尊重个体意愿及其差异,希望个人能以保有鲜美灵魂的方式,寻求不同途径的自我满足。
于是,个性得到推崇,令人发指的刻板勤奋则易被视为缺乏个性的顺从。人们同意,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如果只按着一张时间表生活,那就像是一辈子只穿一件黑色衣服一样乏味。
正因如此,姐妹花以强悍时间表换来的优异成绩单,在人们眼里也许不过是一种吓唬人的装饰,就像部落酋长腰带上挂的头皮,我们看了会发麻,但不会敬重,更不会推崇。我们欣赏的人,已经从拿奖拿到手软的三好学生,转到有血有肉、有灵性也有创造力的个性学生。
我们可能会主观地认为,过于刻苦以致生活变成一个又一个学习上的过关游戏的孩子,生活并不幸福。为了赢得外部的各种指标而牺牲掉人性中应有的幽默、休闲与游戏本能,不太容易得到旁观者的掌声。如果牺牲自我始得登顶,那么我们会怀疑这个顶峰本身的意义。罗素曾描述一种典型的不幸福的人:他们在青年时期被剥夺了一些正常的满足,于是就仅仅对成功给予不恰当的重视。这种成功的内涵太窄紧,当你得到它的同时,也许也意味着你失败了。
需要指出的是,我并不认为清华姐妹花是失败者,我只是不认为她们成功而已。我也不像一些批评者那样,认为她们失去了个性乃至灵魂。要知道,生活永远有无限可能性,她们毕竟还只在学习阶段,未来她们是否有创造性的成就,或者其生活方式是否有性的改变,谁都不知道。就算是现在,她们的生活也未必如人们想的那样缺乏乐趣。乐趣是主观的,旁人很难代替当事人作出判断。世上就有那么些人,能在惨烈的学习和随之而来的不断优胜中获得快乐。你不能说这些人都是傻子,或者没有个性——四年如一日地执行如此残忍的时间表,本身已经表现出一种超凡的个性。
其实,包括我在内的不少批评姐妹花的人,只是对她们这种学习及生活方式的不欣赏而已,而非否定她们人本身。这是一个带有审美意味的价值判断:她们生活得够苦,但不够有美感。我一直认为,青春应该有一部分是用来浪费的,没有浪费过的青春就不是青春。人之所以和一块精准的手表有区别,就在于他会出错,会走神,会不时跌出计划或压根儿就没有计划。
要之,清华姐妹花的勤奋值得佩服,对在大学里混天过日的懒虫们也不失为一种警示,但如果她们的勤奋将个人生活彻底殖民,那就不值得提倡。蒲柏说,自然界的所有差异,换来了整个自然界的平静。人生也是如此,每一天的差异,才使得整个人生充满惊喜。我为清华姐妹花感到惊讶,但我并不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孩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2:41
一张“清华学霸”马冬晗的学习计划表和获清华特等奖学金时的答辩视频被疯转。据了解,她曾是清华大学精仪系81班本科生,现任该系团委副*。记者在视频中看到,马冬晗在答辩时不仅亮出了自己“3年学分成绩名列专业第一名,多个学科成绩超过95分”的优异成绩单,还展示了自己手写的《一周时间安排表》。表上的每一天、每一小时都注明了是如何度过的:每天6点起床,6:40开始自习,白天除了上课和吃饭,其余大部分时间用来自习、听英语,凌晨1点才上床睡觉——连周末也是如此。视频中,马冬晗表示,她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每周制作计划表,并提到最难的不是制作计划,而是执行计划,这需要极大的毅力。在学习表上,还可以看到她写的“加油”等给自己鼓气的字样。清华大学宣传部的老师告诉记者,姐妹俩并不是一入学就成绩一流,大一时,她们都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学习瓶颈和成绩低谷,在机械制图等课程上遇到过困难,这份表格就是马冬晗发奋图强的见证。
而且,她还有个双胞胎妹妹马冬昕,也是一样的传奇。2011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第一名是马冬晗,第三名就是她的双胞胎妹妹马冬昕。该奖项清华大学每年只选评5名,是清华授予学生的最高荣誉。说起这位就读于化学系的马冬昕,和姐姐一样也是保送进清华大学,是清华大学学生会副*。2011年11月,马冬昕当选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华诞的升旗仪式中,这对双胞胎是国旗的左右“*”,为了能让升旗时间一秒不差,姐姐设计了个新滑轮,妹妹则跑去把旗杆重新量了一遍。
不过,和网友眼中只会读书的“学霸”不同,令清华大学学子赞叹的是姐妹俩的广泛兴趣和丰富经历。参加下乡支教、出国交流、马拉松比赛,系学生节、校会迎新大会上担任主持人、北京高校演讲比赛一等奖、清华乒乓球单项赛女子单打并列第三名……清华大学校园中留下了姐妹俩青春洋溢的身影。
目前两姐妹在清华直读博士。马冬晗师从曾理江教授。她说:“我的信念是:不相信泪水,只相信汗水,坚韧不拔,追梦不息。”
“学霸事迹”引起网友们非常两极化的评论:质疑者认为“在大学里不必这么要强,非要门门争第一”,因为“发发呆、散散步也是生活”。但赞赏者感叹说“深刻感觉自己连呼吸都在浪费时间”,“跟这位一比,我都不敢说自己读过大学。”力挺她的网友也表示理解,认为人各有志,只要能够承受就是好的,“彪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
崇拜“清华学霸”,在当下的大学之中并非坏事。至少比那些在大学里崇拜“曾哥”、“春哥”,迷恋于网络游戏、不务正业的人要进步的多。“清华学霸”身上的那些优秀品质,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即便这样的人生,确实非常劳累,而且可以肯定,“连呼吸都觉得是浪费时间”显然已经有些过度。但是,这又是一个“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与“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之类的命题。只要“清华学霸”姐妹花,享受于现在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就是快乐的,也是有意义的,更是成功的。
但是,我们更应该将“清华学霸”放在当下社会的多元化价值中去讨论。人生的路向应该是多向的,而并非在大学里向主流*靠拢这“华山一条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清华学霸”的成功并非大学中的“单行道”。换个方向跑,你就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