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0:1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2:57
从电影《百鸟朝凤》看孔子礼乐教化思想在现实中的延续与消亡
《论语》中记载,鲁国权臣季氏僭越礼乐制度,用当时天子才可以使用的“八佾”舞乐队,对此孔子批判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在儒家看来,礼乐是构建公共治理秩序的保障,而非仅仅用于娱乐。
此事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文艺思想,他更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更看重文艺与*道德的关系。孔子《论语·卫灵公》中言“郑声淫,佞人殆。”;《阳货》中又言:“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道德成为了评判作品的标准,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影响至今。
中国*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表面是在讲唢呐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衰亡,影像下潜藏的却是乡村道德秩序崩坏的忧虑。焦师傅不止是有艺术追求的匠人,更是一位儒家人士,他秉持的是儒家的礼乐观念。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者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唢呐吹奏出的乐并非靡靡之音,恰恰是孔子理念中*教化的“乐”。
焦师傅在收徒一事上暗合了孔子“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的理念。他看重“德”甚于“艺”,之所以收天资低劣的天明为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孝”的体现。而天明也不负众望,在众师兄弟纷纷离弃时,仍然坚守着*的理念。但是凭他一己之力无法挽救现代化侵蚀下,岌岌可危的传统秩序。于是“百鸟朝凤”失去了原有的权威,消失在了丧葬的礼仪中,取而代之的是外国玩意儿。
当无力维护道德秩序时焦三爷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从秩序的守护者变身成为艺术个人主义者,这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有违于儒家理念,却也是败事既定的无奈之举。
徐皓峰在《无道之器》中指出:“中国人的恐惧是礼崩乐坏,这不是臆想出来的,而是历史中庞大人群共有的思想。”可谓是一针见血。孔子礼乐教化思想在现实中延续至今,无法突破的局限性使其即使再加美化也难掩颓势,这恰恰是当今社会共同的忧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2:58
某个周末,无聊,恰好看到推送《百鸟朝凤》这部电影,就看了一下。没想到,看完感触颇多。
它讲的是一位父亲,梦想成为一名唢呐匠。当时不管是红白喜事都得请唢呐匠,所以在当时那个年代,唢呐匠是一个既令人尊重,又十分赚钱的一个职业。可梦想归根结底也难以变成现实。于是,他把这个希望寄托给了他的儿子(天明)。在他的苦苦央求下,焦三爷终于答应收下他,可三个多月过去了,他还唢呐的影子也没见着,反而新来的一个徒弟(蓝玉)却已经开始学吹唢呐了。天明一怒之下回了家,可回到家的天明走到哪里都能听到父亲曾经骄傲地向父老乡亲夸耀他,于是,天明又决定回去认真向师傅学习。有一次出去,突然着了火,天明不顾自已的安危,冲进火场,却只抢到了蓝玉的唢呐,而自已的唢呐却被烧为灰烬,师傅见了对天明失望至极,可后来才知是天明为了帮蓝玉抢唢呐才耽误了抢自已唢呐的时间,于是,他决定将焦家帮传给天明,将蓝玉逐出师门。后来,唢呐渐渐被淘汰了取代而来的都是西洋乐器。一次师傅出工,可吹着吹着却吐了血,经检查为癌症晚期,师傅让他把牛卖了,天明以为师傅卖了牛为自已治病,可他错了,师傅是为他买了一套新的唢呐。焦三爷走了,在墓前,他的碑上只刻了六个大字:唢呐王----焦三爷。
这部电影最令我感动的是焦三爷卖牛买唢呐。焦三爷明知自已得了病,不久将于人世,却将他家最值钱的牛给卖了给天明买唢呐。那舍己为人的精神令我感动,让我热泪盈眶,不禁流下了眼泪。
这部影片表达了焦三爷与天明之间浓浓的师徒感情,天明与父亲的父子情及与蓝玉的兄弟情。
风中,只留下那块刻着:唢呐王---焦三爷的墓碑在孤零零地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