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原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3:41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7:36

  太极拳原理
  技击是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但多年来并不为人熟知。“太极拳有无真功夫”一直是存於许多人头脑中的疑问。笔者自幼随祖父杨禹廷习练太极拳,至今日30馀载,对太极拳拳法之精妙体会颇深。以愚管见,太极拳技击之妙,在於对人体平衡原理的谙熟与运用。
  人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运动,全赖力与力之间的平衡,是通过神经中枢调动肢体产生支撑力从而达到人体重力间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体必然难以维持平 稳站立而跌倒。普通人因缺乏训练,在与他人直接的身体对抗中很容易被外力所制,既而难於平衡。而太极拳拳法训练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贯彻“静、轻、慢、切、 恒”的要求,从盤拳架入手,去僵催柔,重新整合人的神形意气,使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充分调动人身潜能,在技击中节节贯串,在维护自身平衡的前提下迅速有 效地打破对手的平衡,*对手。
  那麼太极拳练习者是如何增强自身平衡能力进而在技击中有效打击对手的呢?
  太极拳凡“绷、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式,这十三式基本囊括了人体运动的轨迹。人在运动时,固有的平衡被打破,重心随运动 方向不断变换,人体必须在运动的同时不断调整使之建立新的平衡。其间维持平衡的肢体与身体整个的运动方向与力度上存在相对的虚实、动静变化。“粘即是走, 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盤拳架过程中强调的慢,就是要让练拳者充分体会由平衡到不平衡进而建立新平衡,循环往复、 周而复始的过程带来的身心感受。“虚领顶功,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说到底是要求练拳在运动中维持平衡。通过运动中去僵催柔的变化,神形意气相 合,从而达到表裏精粗无微不利的境界,做到中正安舒。
  盤拳架的过程,既是增强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也是通过自身的感受而知己知彼的过程。太极拳练习者对人体筋骨皮肉的结构和运动要有整体的把握,并且练到极致,能以皮肤神经末梢感知来自对手的外力方向及力度,达到“全身无处不是手”的境界。
  人体的运动时,重心移动越快,维持平衡越难,所以太极拳法讲究神形意气相合,讲究用意不用力,讲究“松柔圆缓匀”。就是说在技击时不留破绽,不给对手可乘之机。相反,与对手过招时,抓住手出招进由重心移动而带来的平衡变化的有利时机,後发制人。
  在对手因重心移动打破固有平衡之後,建立新的平衡之前,以粘的方法与对手来势意气相通,感知对手的运动方向和力度大小,用吞吐拿放的手段在化解来招攻势的 同时,施以微力,不让对手建立新平衡,使对手重心处於运动时顺势*对手使之跌倒。“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丝毫不给对手以再次出招打击我的机会,而 处於慌忙维持自身平衡的窘迫状态。
  当对手察觉我方意图,试图挣脱时,我方即以连绵不绝之意“随屈而伸”,“大丢大顶”,“小丢小顶”“丢丢顶顶”,“不丢不顶”,还是顺对方重心移动方向施 以薄力,使对手始终无法建立新平衡,无法站稳。可以说,太极拳的技击是用对手自己的力量打败他自己。因此,与太极拳练习者过招的人有这样的体会:出手越快,输得越快;出手越狠,输得越惨,简直就是自己打自己。而这正是太极拳技击的真谛。
  凡技击,不外乎制约与反制约。制约谓之攻,反制约谓之守。能攻善守,攻守平衡者方能所向无敌。洞悉了人体平衡的原理,掌握了人体运动时由重心移动而产生的维持平衡过程中力与力之间的关系,才算懂得了技击的要义。笔者祖父曾说,跤场裏有好手。常言亦有“打人容易摔人难,摔人容易放人难”的说法。看来谁能更好地维持自身平衡,进而破坏对手的平衡,谁就能成为竞技场上的胜利者。
  太极拳由实践中来,还需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发展的活力。历史发展到今天,太极拳以其修身养生健体的特殊功用为提高现代人身体素质、提升现代人生活品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太极拳的技击及其训练方法亦可为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提供借鉴之处。因为运动的原理本来就是相通的。也只有这样,太极拳才能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获得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杨鑫荣 太极拳原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7:36

太极拳分阴阳,讲究的是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借力打力.通过练习者的在练习过程中的调息与动作配合达到训练效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7:37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