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白诗选有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3:35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42

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来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的*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古风》第三十九。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如: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
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李白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而成为诗坛巨星的。
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生活如同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这当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悲哀和痛苦,但诗人的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所谓“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襄阳曲》之四),就是他旷达心态的写照。
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只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诗中构想道:“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这里没有嗟老叹卑的哀惋,却用“劝酒”的天真想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诗中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又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例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他笔下的山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
同时,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透剔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例如“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等。这些诗以明朗纯净取胜。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凭倏来飙起的感兴泼墨写意,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呼应关系。例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中的“浮云”、“落日”,既是眼前景,又是古诗中有着特定情感内容的比兴意象,意谓游子一去如浮云飘泊无止,故人惜别又似落日依依,缘情布景而不留凿痕。又如“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首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和时辰,又用“云”和“雁”的意象喻指离别和远行。此外如“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游南阳清泠泉》)等等。
李白自由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这里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所有这些诗篇,都无不是以理想的光轮使日常生活题材焕发出诗意的丰采。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42

  重读《李白诗选集》有感于故乡

  故乡,对于每一个有过离乡经历的人来说,一如明月。在每一个暗香浮动的春夜,在每一个夜白风清的夏夜,在每一个秋虫低鸣的秋夜,在每一个寂寞如锁的冬夜,夜夜来照,任你寂寞,任你欢愉,任你愁肠百结,任你眉头紧锁,依然故我,与你不期而遇在每一个月上柳梢的时刻,即使风雨如晦,即使雪落无声,但在风雨之上、飞雪之外,这一轮如水的明月,依旧含情脉脉。这就是故乡之于游子刻骨铭心的牵扯,这就是从生到死、虽死梦魂亦要来归的故乡。
  我爱李白,我更爱故乡,因为爱故乡,因而我更爱李白。因为一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虽然文字是平淡的,但兴寄悠远,思乡之情表达的有致而沉郁,如果,仅止于此,那么,这首诗可能也不过是星光熠熠的唐诗阵列中较好的一首,也许早已在的朝代的更迭中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但是,这是李白的诗篇,正是在李白雄奇、瑰丽、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千古一人的伟大艺术成就的映照之下,这首诗才显得如此真实、如此感人、如此卓尔不群、才能在千载之下犹被全体华人以至外国人引为绝唱。其实,诗歌成就了李白,但何尝不是李白成就了诗歌,不独此篇为此,不敢想象没有李白的唐诗会是如何一般面目!但可以肯定,没有李白,唐时明月仍旧会照耀今日之中国,但明月定不会如今日这样如此令人一往情深,令游子一窥而忘情。
  在我看来,李白是思乡的人,他有着沉郁、感人的思乡情怀。但是,在很多人包括李白的研究者眼里,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似乎并不突出,甚至认为李白是一个不怎么“恋家”的人。其证据主要有二,一是李白从二十五岁远游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过其故乡(今四川省江油县);二是李白的诗篇中少有思乡之作,即使可以算得上是思乡诗的作品也大都指代不明,无法考证其诗中表达的故乡究竟是何地。
  其实,这一种表面的矛盾正是李白人生经历在其生命体验及艺术创作上恰如其分、合理的表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李白的身世至今犹可称为谜,但研究者均认定其人出生于西域碎叶,五岁移家四川,至其二十五岁离川仗剑漫游,此后,一生漂泊至其终老。童年的生活对任何人的一生都会产生莫大的影响,李白同样如此。从遥远的西域迁居到四川的生活环境的大变迁无疑对李白在其对故乡的认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及其一生。在李白看来,无论是西域的碎叶还是四川的江油,或是其后来漫游时所暂居的地方,没有一个是真正可以让诗人称其为故乡的地方。因此,故乡在李白的心中永远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但却魂牵梦萦、时时入人襟怀的心灵的彼岸,故乡之于李白,正如明月之于李白,是对现实的超越,是对精神安顿的企望。正如李白在《春夜宴从第桃李园序》中所写:“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斯人有此雅怀,故乡又何须一定要有具体的地点呢!同时,李白的心中无论在何时何地,永远有一种强烈的客居者的寂寞和孤独,如《客中作》所写:“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不知何处是他乡”,不正道出诗人时时知其作客异乡的心灵体验吗?而李白一生自感客居且无乡可归的情感体验也正是其得以写就《静夜思》这一名篇的重要原因。在我看来,李白是强者,抑或说李白虽是一个感情瑰奇、汪洋恣肆、能想前人所未能想、发前人所未能发之议、之情的人,但是,其对感情的表达是有选择的,他会哀但不会怨,他可以粪土权贵却不愿低眉折腰,他尤其不愿过多的表达其经历的坎坷、磨难,更不愿在世人面前表现其内心最敏感、最脆弱的一面,这一点正与杜甫迥异。因此,虽李白一生坎坷多舛,但综其全部诗作,仍不失慷慨激昂,这或许也是李白诗作中每语及故乡,文稍入题便戛然而止的另一原因吧。
  记得英国作家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一文中写到:“有一些人,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伙伴们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来说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的亲友中落落寡欢,在他们唯一熟稔的环境里也始终只身独处,也许正是这种在本乡本土的“陌生感”才迫使他们远游异域,去寻找一所永远的居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以前祖先们的习性和癖好,使这些漫游者重新回到了祖先们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上。有时候,当他们偶然到达了某个地方,他们会神秘地感到,这里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栖身之所,是他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故乡,只有在这里,他们的心才能够安静下来……”冥冥之中,自己感觉,李白与一千多年后的毛姆或许可以在故乡这个话题成为知己。但是,毛姆比李白幸运,他最后找到了他所认可的故乡,而似乎李白一生都只是在寻找,似乎李白心中的故乡就是天空那轮寂寞的月亮。
  而我,却不如李白般潇洒,因此,也比李白要来得幸运。于我,故乡是真实的,是实实在在的,她就在那儿,在河南的一个小城市,静静的,等我来归。我却常常在离她或远或近的地方,奔波,在每一个夜晚,沐月,想她!用李白《把酒问月》中的四句诗做结尾吧:“今人不见古人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43

a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