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2年6月3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3:5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17:45

(1)(1)我们要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3分)
  (2)要坚持以*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民族精神之魂的力量,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3分)
  (3)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和重大纪念日,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3分)
  (4)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努力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3分)
  (5)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改革创新。(3分)
(2)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分)
②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2分)
(3)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3分)
②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分)
③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分)
④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民族精神的弘扬和“韩流”的涌入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首先审读三个设问,确定*的三个知识范围分别是怎样弘扬民族精神、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及怎样进行文化创新知识点。*知识点非常明确,在课本都有具体知识,依据课本知识回答即可。注意知识和材料的有机结合。
点评:本题是收敛性试题,这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 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17:45

(1)(1)我们要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3分)
  (2)要坚持以*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民族精神之魂的力量,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3分)
  (3)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和重大纪念日,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3分)
  (4)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努力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3分)
  (5)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改革创新。(3分)
(2)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分)
②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2分)
(3)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3分)
②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分)
③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分)
④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民族精神的弘扬和“韩流”的涌入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首先审读三个设问,确定*的三个知识范围分别是怎样弘扬民族精神、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及怎样进行文化创新知识点。*知识点非常明确,在课本都有具体知识,依据课本知识回答即可。注意知识和材料的有机结合。
点评:本题是收敛性试题,这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 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