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大书法家写"德"字少一横,为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3:43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8:25

“德”字的写法,字中少一横或多一横,其原因并不简单,它反映了这个字在我国文字书写史中的演变过程。除甲骨文较难搜索外,“德”字最早的写法,见于周代的青铜器《麦彝》,“双人旁”的半边,只写个“四”字,上无“十”下无“一”无“心”。而在周代的《散氏盘》中,其写法已与后代的写法相近,但“德”字中间无一横。这种写法从先秦至汉魏六朝至隋至唐初,在大篆、小篆、竹简、帛书以及汉隶、魏碑中,“德”字中间无一横的写法都一贯未变。唐高祖李渊在未做皇帝时,曾写过一篇《为男世民祈疾疏》,其中“合家大小福德”的“德”字中间即无一横。此碑文拓片现收入《中国书法史国录》中。从历代经典书法碑帖中,可以发现,楷书偶有横画,行书几乎见不到有横,而颜真卿的几乎每个字都加了横。“德”字中间多写一横,在唐代中期始见。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开元天宝年间人。李白曾赠诗“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他始学李斯《峄山碑》,书家评论他:“承玉筋笔法,然在体势上变其法。”他学秦小篆变势又变体,在他书写的篆书《千字文》中,“德建名立”的“德”字,在字中间添写了一横。这是“德”字有一横的始见。几乎与其同时,书法家史惟则在《荐福寺大戒德律师碑额》中,“德”字也加了一横。“德”字之中无一横的写法,沿至清初,事情来了一次出人意料的*。康熙49年(1710年),下旨编《康熙字典》,谕曰:“勒为成书,垂世永久”。康熙55年(1716年)书成,大学士、陈邦彦在序中写道:“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在《康熙字典》中,收入的德字,赫然是有一横的“德”字。这样的结果是,清以前,无一横的“德”字是通用的规范字,有一横的“德”字是书家偶一为之的异体字,《康熙字典》问世后,这种情况就倒了过来。清代在典籍文书中必须使用有一横的“德”字,民间亦通用成例。但对书法家的书写则并不*,如《篆书字典》中收入了清代邓石如的两个篆书“德”字,一字有一横,一字无一横。《中国书法史图录》收入成亲王永瑆的一幅格言,在:“以道德为广宅”一句中之“德”字即无一横。纪老师文中的乾秀才写无一横之“德”没错,但“同治年间也有一字多写”却有待商榷。我认为“德”字在有清一代,可写无一横的“德”字只限于书法家。须知《康熙字典》中的规范字,在清代是不可随便逾越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8:25

原因:在周代的《散氏盘》中,“德”字中间无一横,这种写法从先秦至汉魏六朝至隋至唐初。

“德”字的写法,字中少一横或多一横,其原因并不简单,它反映了这个字在我国文字书写史中的演变过程。除甲骨文较难搜索外,“德”字最早的写法,见于周代的青铜器《麦彝》,“双人旁”的半边,只写个“四”字,上无“十”下无“一”无“心”。

而在周代的《散氏盘》中,其写法已与后代的写法相近,但“德”字中间无一横。这种写法从先秦至汉魏六朝至隋至唐初,在大篆、小篆、竹简、帛书以及汉隶、魏碑中,“德”字中间无一横的写法都一贯未变。

拼音:dé,部首:彳,笔画:15,繁体:德,五笔:TFLN

释义:

1、道德,品 行;特指好的品行。

2、心意;志向。

3、恩惠;好处。

4、德国的简称。

组词:道德、品德、德馨、私德、恩德、师德、积德、德望、功德、贤德、德政、德育

笔顺



词语解释:

1、道德 [ dào dé ] 

释义: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 *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 之服务。

2、品德 [ pǐn dé ] 

释义:品质道德。

3、德馨 [ dé xīn ] 

释义:馨:散布很远的香气。品德高尚。

4、私德 [ sī dé ] 

释义:在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