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1: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3:48
1、决策适当2、选将适当 郑经病逝,其子郑克嗣位。清廷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反对武力攻取的人很多。康熙排除了众多反对意见,决定采取“剿抚并用”的方针,“底定海疆”。 地处大海中,波涛万顷,作战需赖水师,满族将士娴习马步,而不习水战,必须另选将帅,训练士卒。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推荐施琅可当此重任。 施琅,福建晋江人,有勇略。早年为郑芝龙(编者注:郑芝龙为郑成功之父)部下,后随芝龙降清。郑成功将其父子兄侄一门杀害,结下深仇。施琅在福建与郑氏作战多年,了解情况,熟悉水师机宜及海上风涛之变幻。他一贯主张攻取,但因曾是郑氏部属、清廷并不信任他,把他安置在北京居住,投闲十三年。 康熙决定起用施琅,授福建水师提督。福建总督姚启圣只管后勤供应,与施琅和衷共济,保证了施琅出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 战斗与善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兵两万余人,乘战船二百余艘出征。郑克则派勇敢善战的刘国轩守澎湖,所率兵将战船与施琅相当。两军展开激战,历时七昼夜。施琅右眼负伤,游击兰理中炮“腹破肠流出,为掬而纳诸腹,持匹练缚其创。理呼杀贼,麾兵进”(《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一·兰理传)。澎湖大战,郑军大败。清军击沉敌船159艘,郑军死伤12000人,浮尸遍海,刘国轩仅率31艘船逃回。 澎湖战败,郑克等极为恐慌。施琅进行*争取工作,对被俘的兵将,优礼相待,赏给银米。800名伤残者医治之后,释放回台,令他们宣示招抚之意,民众“莫不解体归心,唯恐(编者注:今作惟恐)王师之不早来”(阮锡《海上见闻录》)。郑氏已无抵抗能力,于7月27日向清军奉表纳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户口土地册籍。康熙接受投降,优待郑氏,称:“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全行赦免。仍从优叙录。”(《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一十一)。郑氏人众俱得妥善安置。遂告统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始设府与、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在台澎分别驻兵1万人,设官治理、筑城戍守,宝岛得以统一于清朝*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