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7: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2:31
海洋文化个性东西方无本质不同
中国的海洋文化有没有自己的个性呢?回答是肯定的。
北方学者宋正海在其《东方蓝色文化》一书中认为:“蓝色文化在东方和西方的表现是不同的,作为东方蓝色文化重要代表的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确实与西方传统的海洋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海洋文化有着鲜明的农业性,其基本内涵是‘以海为田’。”中国海洋文化的农业性传统使沿海的农业经济在多数时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使海洋渔猎、海水养殖、海水盐业及水产品的粗加工业在沿海经济中占了极大比重,也是当地从业人口最多的行业。但由于受到中原农业文化的影响和抑制,海洋的商业性没有得到张扬,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轻商的*,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拓展。
南方学者、华南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的谭元亨教授认为:以江浙海洋文化发展为例的北方学者回避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商业性特质。他不赞成把海洋文化划为两种,另划出一个“海洋农业文化”来;海洋贸易本来就是与商业文化无法割裂开来的。他认为,广府文化(北回归线以南珠江流域及两广沿海),具有鲜明的商业性慕利性,有向海外拓展乃至殖民的特征,有开放和兼容的胸襟,有2000年长盛不衰的海外贸易等等,这是中国最典型的海洋文化形态。南北两位学者就中国海洋文化的个性上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判断。笔者认为:中国的海洋文化,从其本质来看,仍然具有与西方海洋文化相同的特征,只是在其文化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依据主流文化影响的强弱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因为西方的海洋与中国的海洋在其自然属性上都是开放的,海洋的资源都是流动的,从事海洋资源开发的工具都是共性的。人类向海洋发展的力度和广度,取决于所在历史时期个体或集体对资源、利益、财富乃至安全的依赖程度,同时也要依据技术条件和自然环境。
中国的海洋文化为什么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与西方不同的农业性,是因为中国的海岸多平原,也很肥沃,适合于种植,比造船、渔猎和贸易来得直接、稳当,技术和习惯上又得到中原农业文明的滋养,没有很大的生活压力要走向海洋谋生。而地中海沿岸一般多山地,不适合种植,环境*得那里的人们走向贸易,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因为受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中国海边那点平地再也生不出“花”了,养活不了日益增长的人口了,就不得不建港口、挖鱼池、搞临海工业、沟通物流、发展贸易,海洋文化的商业性、慕利性显露出来了。这和地理学派关于“土地饶脊使人勤勉”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也说明,即使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形成了某种文化个性,随着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改变,也是可以得到改变的。
另一方面,同一时期不同的区域其文化的个性表现也是不同的。江苏、浙江、福建一带沿海,受中原文化影响大,虽然历史上也有发达的航海业、造船业,却没有相应的、较普及的、持久的航海贸易。而广州因为地处岭南,山高皇帝远,中原文化影响小,航海贸易一直长盛不衰。这也是有些学者一直认为广州有典型的海洋文化形态的理由。
其三,东西方海洋文化在其交流的过程中,是经过了对峙、碰撞、兼容、再生的过程的。越是交流频繁,相互兼容的东西越多,相互补益就越大,其文化就愈有活力。这一点东西方也是没有本质区别的。老牌的海洋国家在其全盛时期也是文化交流最频繁、最充分的时期,不论是以传教的方式还是以铁甲兵舰的方式。元代生长在福建泉州的汪大渊,因为从小接受了海外文化的影响,成为我国最伟大的民间航海家。孙中山推翻帝制、发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民主主义*以至*的改革开放,无一不是在东西方文化的强烈对峙、碰撞、兼容中获得再生的产物。开放和交流是东西方海洋文化发展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优秀的特征。
参考资料:http://www.111-111.cn/showart.asp?art_id=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