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3: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23:08
人类学的视角剖析了教育与命运的纠葛。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劳工子弟何以子承父业》以英国汉默镇男子中学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了底层工人家属的教育经历与命运轨迹。
威利斯追踪观察了12名男生,通过他们的离校后生活,揭示了反学校文化的深刻影响。工人们偏好体力劳动,视其为男性气概的象征,而排斥脑力劳动。他们认为体力劳动更实在、更高级,这源于直接参与劳动带来的力量感与控制感。然而,这种自我催眠的荣耀感也是诅咒,阻隔了他们向上流动的可能性。
在中国,教育被视为改变命运的关键,寒门子弟通过高考进入名校,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但威利斯的研究揭示,公立教育系统强化了社会不平等,而非追求平等。学校文化让工人子弟难以向上流动,教育分化与整合加剧了这一现象。反学校文化是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对立,学生通过挑战权威、性别歧视等行为表达不满。
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值得深思。教育精英制度有其局限,而尊重青年工人文化的洞察与逻辑、沟通而非诋毁学生身份、重视反学校文化中的要素等,是改革的方向。教育改革应认识到,教育在帮助工人子弟上的局限性,同时强调课堂权威的建立。
威利斯的研究启发我们反思教育如何生产不平等,以及如何让教育重新发挥拯救人、发现人的作用。民族志研究不仅提供了对事物的描述,还深入理解了个体的心理、话语和经济状况。通过与更多学者的对话,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探讨教育、社会流动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寻求更公正、更包容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