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3: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00:57
在印度宗教和哲学中,"业"(Karma)是一个基础且核心的概念,它源自梵语,意指身、口、意的善恶无记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业分为两种:一是身业,指身体动作的取舍等;二是语业,包括语言的表达。这些行为与第六意识相联系,形成思心所,即业性,包括身业、语业和意业。在不同的教派中,如小乘俱舍论认为身业是实业,而大乘唯识论则将其视为假业,而心理行为(意业)在大乘教义中也具有业的作用。
“业”的概念深奥,可理解为行为及其后续的惯性力量和记忆,即业力。业力如影随形,与行为者紧密相连,善行带来善报,恶行则招致恶报。印度哲学和宗教的核心问题围绕着业的理解,如业的根源、运作机制、如何消除恶业和培养善业,以及如何从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印度六大哲学流派和主要宗教体系,如瑜伽派、佛教和耆那教,都建立在这个概念之上。
业力分为身业、口业和意业,每种行为都会形成相应的业力,其强度与行为时的力度成正比,且业力会延续到未来的生命中,直至被认识并化解。道德上的不良行为需要通过觉知和纠正行为来消除其影响。熊十力在阐释业时,强调了造作和作用两个层面,强调身语意行为及其对个体未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