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9 17: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13:44
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即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这一理论强调,译者需要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奈达指出,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翻译作品是不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能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例如,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时,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可译为“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