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8:39
1987年,77岁高龄的中国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的家里突然挂起了一对装裱起来的批评信,信是小曹禺十来岁的著名画家黄永玉所写的,信中黄永玉中肯而犀利地批评了曹禺后的创作。“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后的戏,一个都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之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曹禺之所以将此信装裱,也是因为他自己对以来的创作不满意。前,他创作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被誉为是“四大名剧”其艺术功力所达到的境界,迄今为止,尚无人能够超越,那时候他只有31岁。相比之后,后,他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三出戏,都受到了*形势的*,艺术魅力也是大不如前,其中曹禺的第二出戏《胆剑篇》,创作于1960年,适逢中国最困难的时期,*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戏剧界应运而生一批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为题材的戏,曹禺也与梅阡,于是之,共同创作了《卧薪尝胆》,由他执笔完成的更名为《胆剑篇》。曹禺深谙戏剧三味,在创作中,他的才华和创作精神令合作者击节赞赏。《胆剑篇》中显示了他创作的个性复归,以及神采飞扬的艺术创造力,尤其是人物的塑造,颇具功力,感人至深。但是,五十年代一连串的运动,特别是反右倾的扩大化,使曹禺等知识分子都心有余悸。他说,在创作中也感到苦恼,周围好像有种见不到的墙,说不定又碰到什么。1960年,《胆剑篇》公演,获得好评如潮,但周恩来看戏后说,《胆剑篇》有它的好处,主要是成功的,但是我没有那样受感动,作者好像受了某种束缚,是新的迷信造成的,新的迷信把我们思想都束缚起来了,于是作家不敢写了,帽子很多,写得很少,但求无过,不求有功。《胆剑篇》在演出了57场之后,就宣告结束了。全国的卧薪尝胆热也大大地降温。晚年的曹禺将挚友黄永玉的批评信装裱悬挂,其实是想勉励自己再写出好的作品来,可惜,年事已高,即使他付出了大量心血,也只能是成为未竟的心愿。在此后的风雨中,由于受到了周恩来的保护,曹禺并没有受到多少冲击。不过,这位戏剧大师却再无佳作问世,遗憾也好,惋惜也好,这并不是曹禺一个人的际遇,而是那一代文化人的普遍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