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12月13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指导,汽车、商用车主办第四届商用车新视界论坛暨2024钜轮奖颁奖盛典在京举行。数十位行业专家、企业领袖和媒体代表共聚现场,围绕“临界与飞跃”这一主题,就中国商用车的发展与机遇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上,在汽车总编辑张丽玥的主持下,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壳牌清洁交通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帅石金,宇通集团副董事长助理、重卡事业部总经理黄迅,长城商用车电动化研究院院长唐子威,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晓蕾,全国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会长、瑞骐汽车副总经理、开新到家CEO 赵维华围绕着“商用车电动化 路向何方”进行了互动研讨。
以下为互动研讨的发言实录(略有删改):
张丽玥:我们看到,今年新能源商用车的渗透率已经接近20%,我们通常认为在一个新生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接近20%会是加速发展的一个过程。首先想请几位聊一聊,我们这种新能源化进程中的内生因素有哪些?除了政策推动之外,是不是有很多内在的驱动力?
帅石金
帅石金:关于电动化,我个人感觉国家是最主要的驱动力,因为我们电动化,如果不是国家能源换道,这个的意义是打折扣的。原来我们谈电动车,诟病就是电池,过去电池技术没有突破,铅酸电池表现太差,电动化走不出来。现在我们要换道,给了电动化助力,使得电池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降低了成本,也更耐久,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另外,我要讲的是,电动化在技术上符合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属于节能技术,还有我们的氢燃料电池、甲醇、氢发动机等等。总体来讲,电动化肯定是趋势,但是根据场景不同也是多元化发展。
黄迅:帅教授刚才说了技术的创新带来的内在因素。其实我们在企业端更多关注的是客户。从我们最早期的宇通做客车开始,得益于国家的政策,带动了技术演变以及技术应用到产品上的一个变化,带动了客车客户前期的降本增效。这本质上是内生驱动,需要有一种新型的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帮助客车行业进行转型。
另外,商用车这几年走的很快,我们得感谢前面乘用车和客车走的挺快,把整个基础设施配套、产业链,包括我们从电池、采购电机电控一系列原材料的成本,走了十年这个道路,到现在商用车再走一走,我相信会走的更快。
唐子威: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要算经济账。比如说轻商、短倒的重卡,还有现在乘用车新能源市占率越来越高,渗透率到后面基本上就是飞跃的爬升,这个就是TCO的作用。我觉得就是客户能买单,前期当然有政策的因素,但也需要一些前期的投入,让整个基础补能设施完善,保证客户使用无忧,这个是最大的驱动力。比如说今年电池的成本大的降幅,这也提升了购买的潜力。其实就是把车作为赚钱工具的这一批用户,经济账算过来了,这是最大的一个推动力。
张丽玥:最终还是经济本身在推动这个事务的发展。
唐子威:没错,市场化行为。
张丽玥:谭总,柳汽之前还是以内燃机燃油为主的一家品牌,现在往新能源转型了,你们怎么看待这个市场的变化?
谭晓蕾
谭晓蕾:其实这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包括了我们政策的导向、技术的升级、市场的需求,以及我们基础设施不断的丰富。我们最早一批重卡换新能源的用户,比如钢厂、矿区、港口,他们的车辆速度跑不快,燃油消耗又比较大,对里程又没有要求,这种情况下最适合电动车,所以最大的驱动就是整个TCO价值的最大化,而且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重度污染的企业对于电动化的切换,其实也非常需要。
张丽玥:谢谢谭总。赵总作为有双重身份的嘉宾,既代表行业的观察者,也代表企业的实践方,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赵维华:瑞骐是奇瑞商用车在贵州的一个基地,是个新品牌。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第一肯定是政策,国家政策早就出来了,这里面城配的发展,各个地方也都在出台很多政策拉动这个产业发展。第二个,我认为整个主机厂和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这个行业发展,因为这是属于一个产业链链主的身份出现的。第三个,各个三电企业的发展,前面我们电池很苦,2018-2019年都是一千块钱一度电,现在已经腰斩了,所以快速的把三电水平和整个成本打下来,才更有市场竞争力。第四个,应该感谢乘用车,让消费者习惯和认同了,无论是B端的客户还是C端的客户。未来不是新能源的问题,消费的习惯已经是乘用车引领了。最后一个就是配套的成熟。我认为这五大因素共同推动了快速发展。
张丽玥:大家讲的很透彻,先期肯定是政策推动,后期肯定是市场推动为主,同时在不同的场景里面,不同的能源形式也会有不同的演进过程。刚刚大家在分享的时候也提到,各个企业在新能源的发展过程里面可能也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包括现在有内燃机,同时也有纯电、氢能、甲醇,以及混动的各个不同的技术路线方向。从未来来看,大家觉得技术路线的演进会是怎样的?毕竟这关系到企业的战略布局、研发生产以及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
帅石金:商用车今年也很明确,就是两类,一类是轻型的,这个思路跟乘用车基本上技术路线差不多,现在乘用车电动化已经很明确,以后纯油车基本上没有了,到2030年左右,就两类,一类纯电、一类插电,插电实际上也是以电为主,发动机成了一个配角,用来解决里程焦虑,轻型商用车基本上按照目前这个走。
我们针对12吨以上中重型商用车来探讨,如果是短距离的,又是固定线路,每天充电应该是纯电更省;但是超过300公里,甚至有些不确定的场景,包括北方这种环境,冬天的温度对电动车不利,在这种场景应该是发动机为主导,这里有两种路线,一种是吉利在推动的醇氢电动路线,另一种是氢内燃机。
今年5月份我们也成立了氢发动机创新联合体,氢发动机可以解决商用车长距离运输。但是还存在“两高”问题,一个是氢的成本,储运、制备还有加氢站基础设施没起来,这个高;另外,氢燃料电池也比较高,
氢的成本未来也是可以降下来的,绿电制氢也是可以解决的,比燃料电池要便宜多了。最近我们也得到了工信部支持,包括第一次把氢发动机、还有氨发动机,列入到新能源汽车专项,我们觉得非常有意义。
我觉得,不管怎么样,面向未来一定是碳中和。面对商用车复杂的场景,电到不了的地方,我们是氢,但是这里头可能也要不断的去考虑成本,考虑各方面的一些因素。
张丽玥:其实内燃机在新能源这个时代也是不会消失的。
帅石金:是的,我认为,电动机跟发动机,电池跟发动机是相互融合相互发展,推动中国发展,我是这么一个观念。
张丽玥:谢谢您,黄总从宇通的角度来聊一聊,你们也布局了多种路线,是怎么考虑的?
黄迅
黄迅:我从另外一个观点谈一谈,不管纯电、插电、氢、甲醇也好,都是一种技术路线去进行国家新兴能源的渗透而已。这种渗透是为了现行产品的应用,应用无非就是两块,解决现行的续航应用问题,另外就是成本能算的过来。具体场景有哪些现行的特性,根据它的特性,根据区域目前算成本,有些地方氢资源丰富,运氢、储氢、制氢现在成本很高,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全国性用氢也不是没有问题,用氢解决不了的时候,这时候用甲醇。现在城配,客车、乘用车已经走过了完善的城配路线,甚至城郊路线适合的时候,我们用纯电。
我觉得,未来这个场景不一定谁一定是在哪个场景,谁做的好谁就在哪个场景,氢包括甲醇能做到成本很低,为什么不可以取代电呢?电如果能把配套做的更好,100%用电也不是不可能。所以我觉得很多场景基于特性在发挥,现在会有一个阶段,但是未来还是靠大家在应用上创新化的实现。
张丽玥:目前大家还属于自由竞争的状态当中。唐总,您怎么看?
唐子威:我是希望从能源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 300公里以下的这种短途的场景,不管是重载还是轻载的,这个是以纯电为主的;300公里-500公里,这个是兵家必争之地,纯电可以,混动也可以,最近纯电也在卷续航,把续航提升起来了,可以覆盖300公里-500公里;500公里以上,是碳排放最高的一个市场,既有能耗的压力又有续航的焦虑,我们是把化石能源和电结合起来去做,其实就是混动,我们研究的是内燃机和电之间怎么样做一个高效混动的技术。
针对混动,我们认为,天然气、甲醇、还有后面的氢气,可以做混动形式。因为相比内燃机,这些能源同等排量下动力是不如内燃机的,所以需要内燃机做助力,这样同等排量下用一个混动可以提高动力系统的水平,有了一个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所以我觉得,甲醇也好,氢也好,可以考虑后面往油电混或者气电混、纯电混等方向走。
张丽玥:谭总,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谭晓蕾:我觉得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资源匹配条件下有不同的方案。未来发展的话,当我们的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比如说电池突破了续航里程的焦虑,突破了低温特性的影响,突破了安全方面的问题,其实所有场景都合适。混动的话,我们预测到了国七排放阶段,原来的传统能源可能已经满足不了法规,混动就要上。现在制约的条件是因为搭载两套系统,成本比较高。随着我们整个产业链成熟度越来越高的时候,价格下来了,质量也上去了,可靠性也加强了,这个肯定就没问题了。还有一个是氢燃料,客户在固定的路线,然后有加氢站,再加上成本合适,目前也可以。
所以,我认为其实动态要看待,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城市配套,不同的政策激励,决定了客户最适合哪个路线。我们一定是根据客户匹配,做最合适客户的车,保证经济性和效率。
张丽玥:谢谢谭总的分享,赵总怎么看这个问题?
赵维华:我换个思考维度,如果把未来考虑到我们的“一带一路”辐射国家和周边邻居,再假设纯电技术没有巨大突破,以及国家继续坚持推行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我认为是5221,就是未来5-10年内,中国和周边国家,50%是纯电动,20%是石油,20%是混动,10%是其他能源。
张丽玥:谢谢赵总。从目前市场格局来看,商用车主要是三种能源形式,燃油、纯电和混动,未来这三条路线会多元发展,还是会集中到一个主要路线?
帅石金:我认为商用车最重要的一个属性是生产资料,是用来挣钱的,所以必须要把成本考虑进去。基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商用车一定是多元化的动力路线,肯定不会向乘用车那样集中到一个技术路线,因为一个集中的路线在很多场景是无法解决成本问题的。
张丽玥:黄总怎么看呢?是多元化还是集中化?
黄迅:我认为也是多元化,因为商用车的场景太多太复杂了,如果走单一纯电路线,使用场景非常局限。所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进行电动化,必须做好多元化、多场景、多工况的全面复合。
张丽玥:唐总呢?聊聊您的看法。
唐子威
唐子威:我也支持多元化。从短途来看,不管是重载还是轻载,未来肯定以纯电为主;长途就是整个化石能源,未来电动化应该是以混动为主,当然也会有其他能源形式。
张丽玥:好的,谭总怎么看这个问题?
谭晓蕾:有一种说法我听过,光伏电是黄金组合,风能氢是白银组合,在能源这块,我认为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去给什么,多元化路线满足需求。
张丽玥:好的。刚才赵总已经给到了自己的预测,能不能聊聊预测的逻辑?
赵维华:我们把场景再分一下,商用车里面,城配物流车,不需要换电,也不需要能源,晚上充电,白天200公里已经足够;然后公交车、渣土车等固定路线、固定场景倒短车,纯电也都可以满足。这些基本占去了商用车的一半,所以是50%。然后重卡,长途干线物流,可能有增程等相关的技术路线,所以会有20%;然后我的预测考虑到了出口,出口的基础配套设施还不全,所以油车还有市场,今年整个商用车出口接近100万辆,油车还是占了很大的量,所以油车一定会存在的;最后新的能源形式也一定会存在,可能会占10%。
张丽玥:今天我们可以达成一个共识,商用车的新能源化会走出一个自己的不同的路径,形成多元化的技术路线。沿着这个思路,最后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觉得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突破20%之后,新能源化的速度会不会加速?如果是不能的话,主要存在哪些阻碍因素?
帅石金:我觉得商用车,未来三五年还是会增长,会有个一个过程,包括国家电动化补贴还在刺激,但是从长远来讲不盈利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商用车电动化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到一定程度之后,会进入一个稳态,如果2030年预测,能超过50%就是非常好的量。
张丽玥:所以您觉得还是很难实现爆发式的增长,应该是缓慢增长的曲线?
帅石金:商用车电动化一定要考虑成本和市场,所以应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张丽玥:谢谢您的判断,黄总怎么判断这个事情?
黄迅:我更乐观一点。我觉得今年渗透率可能达到20%,未来3-5年可能真会到40%以上。从数据来看,我觉得到35%没问题,剩下这这5%来源于大家,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更多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然后,如果大家都开始往这里面发力,作为主机厂我也呼吁,如果为了客户价值做应用型的开发覆盖新场景,大家一定要卷价值,不要做恶性内卷,去拼一些短期的业绩好看。然后我们还要看到,我们说现在新能源商用车的渗透率将会达到20%,但如果从保有量来看,可能10%都不到,这意味着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我们同在一个生态圈,也是共同的一个产业链,如果大家都能去为了终端拼价值,去提质增效,让我们整个产业链条能够节省费用,这个产业会发展的非常快。但如果在现有的价值能源不循环的情况下,没有新增价值,我们就有可能会陷入瓶颈。
张丽玥:所以您还是期待这个行业能够理性竞争,创造一种价值感。
黄迅:是,最终为客户,为我们最终的价值链走起来。
张丽玥:好,唐总怎么判断未来的趋势?
唐子威:我觉得商用车整个他的范围涉及的非常广,需要分解一下。重型货车牵引车,主要是在高速上去行驶,这些车辆要是全是新能源化,短时间内肯定没办法实现。
谭晓蕾:我的观点也是倾向于商用车电动化是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一方面,目前的电网压力很大,包括基础配套还没办法一下子跟上;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很多核心的零部件,包括传感器、芯片等,我们商用车企业还不能够一下子能够完全掌握这些技术。
张丽玥:所以谭总也是稳健型的?
谭晓蕾:其实就是看匹配的能力。
张丽玥:赵总怎么看?
赵维华
赵维华:我是比较乐观的。第一,我们的车前期从预研开始到生产到销售绘本没有3-5年不可能,就是一个品牌或者一个车型,现在商用车企还有没有人在投油车?如果没有,请问3-5年以后,连卖油车的机会都没有了,买都买不到。第二,现在所有招商引资,汽车基本上作为龙头性的产业招商引资,有没有招一个企业说是干油车的?一定是新能源,无论这个能源是什么,一定是新能源。从主机厂的投资来说,政府的投资角度来说,一定是往新能源方向走。
第三,今年的以旧换新补贴,都是鼓励油车换电车,还没有说电车换电车。第四,我们现在很多园区都必须是新能源才能进去,包括现在各个地方出台政策,三年内或者多少年,所有物流企业占比新能源达到多少,从哪年开始,所有新增必须是新能源,无论从政策引导还是市场应用,种种的迹象都是电动化,或者是以新能源化为核心,所以我是非常乐观的来看这件事情。
帅石金:这个底气就来源于政府,市场是有驱动力,但是政府会有些政策。